《三国演义》并非成书于一时一人,而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东汉末
年,群雄崛起,争战不已,时间长达近百年,从魏、蜀、吴立国算起也近半
个世纪。由于三国故事十分丰富动人,它并不因三国归晋而泯灭,而是在民
间广泛流传,它的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们对他们十分敬佩
和怀念,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将之美化,对于一些反面人物则极其憎恨,
不断将之丑化。在这同时,文人写的稗史也记录了很多三国动人的故事,据
说魏晋时有 200 多本。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宋时,已有专讲三国故事的人,即专说“三分”的说书人。迄今,已出版了
可能是说书人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并出现了不少有关三国故事的
杂戏,如《祭风》、《哭周瑜》、《五丈原》、《三战吕布》等。生活于
元末明初有志于图王的罗贯中在前人对三国故事加工、创作的基础上,以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的史实为主线,参考了《全相三国志平话》的
结构,吸取了稗史、杂剧、传说、说书的精华,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至清,经毛宗岗的修订,才最后定稿,书名改称《三国演义》,这说明,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酝酿、创作、定稿的三个阶段,时间从三国
故事流传至清长达 1000 多年,参加创作的有说书人、戏剧家和文人学者,
以及民间加工者,这部不朽名著《三国演义》正是用众智写成的。
《三国演义》所写的是近一个世纪的大动荡时代,它涉及了社会的各个
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各种极其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
历史人物,再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如此长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广
益,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只是靠个人的虚构,那是不可想像的。《三国
演义》的种种战斗,是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论,
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融化于其中,结合三国时代的战争实际写成的。古代兵
法的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等,
在《三国演义》里都具体化、形象化了。
又如《三十六计》里的“美人计”、
“二虎竞争计”、“驱虎吞狼计”、“假途伐虢计”,以及韩信的“十面埋
伏计”和虞翻的“增灶退兵计”等,都被《三国演义》将之花样翻新,加以
运用。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纳入所再现的战役,因而显得有声有色。
其着重描绘的还是三国时代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写得多么波澜壮阔,五彩缤
纷,而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虚构:又如曹操解白马之围和司马懿平公孙康
叛乱时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郭嘉平冀州、定辽东时献“急之则合,缓之则
离”之计,这都显示了三国时代兵谋家的惊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
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断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
这样。在元代已有关于诸葛的杂戏,如《博望烧屯》、《诸葛论功》、《黄
鹤楼》、《诸葛祭风》、《五丈原》、《烧樊城》等。《全相三国志平话》
写诸葛故事也最多。罗贯中塑造诸葛形象时,显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创
造的,如”三顾茅庐”,《全相三国志平话》写得很简略,还说他是神仙,
看了令人感到索然无趣;《三国志通俗演义》把他拉回人间,以虚写实、烘
云托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描写得活灵活
现,使“三顾茅庐”成为求贤的典范,传世的妙篇。可是,诸葛的形象还不
尽善尽美,除了有点“近妖”之外,在个别描写上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如写
诸葛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诱进并准备烧死于葫芦
谷,魏延逃出后,诸葛又将之嫁祸于杨仪,以加剧两人的矛盾,对如此写法,
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将之删掉了,这才不便诸葛由智者变成奸人,保
持了诸葛的高大形象。
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斗投降后在魏国参加了司马昭
举行的宴会时,他看魏舞听蜀乐都手舞足蹈、”乐不思蜀”的神态,以及关
于奸雄曹操的种种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传说、戏剧、史书、稗史,并加
以敷衍、夸张、改造。可以说,《三国演义》的动人故事情节和不朽的典型
形象,多是集众智形成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