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故事和北京有关?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故事和北京有关?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故事和北京有关?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申一首名叫《罗刹海市》的歌曲火了,截至7月底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80亿次。有些朋友对歌曲所提及的“罗刹国”不甚了...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申

一首名叫《罗刹海市》的歌曲火了,截至7月底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80亿次。有些朋友对歌曲所提及的“罗刹国”不甚了了,认为或许是清代民众话语中的“罗斯”。清代的京师,曾经居住过“罗刹”人,也曾修建过“罗刹庙”。但此“罗刹”非彼“罗刹”。尤其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说的“罗刹”,更像是从佛教经典借鉴而来的。在佛教经典中,有着很多关于“罗刹国”的故事,此类故事曾在印度民间广为流传

聊斋志异志的意思和异的意思_聊斋志异中异什么意思_聊斋志异

蒲松龄画像

《聊斋志异》的内容从哪里得到,是蒲松龄编撰出来的吗?按照蒲松龄本人的说法,其“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通过“集腋成裘”的方式,点滴积累出一部近五百篇的故事集。如此看来,他笔下的故事,很多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一次故事,却是和北京有关的。

聊斋志异中异什么意思_聊斋志异_聊斋志异志的意思和异的意思

靖南伯屡成主角

《罗刹海市》通过虚幻的情节,来讲述清中叶的病态社会现实。蒲松龄不可能涉足什么“罗刹国”,他的行旅足迹,只出现在山东淄博(老家)、济南(参加科举考试)与江苏宝应(应聘为幕宾)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他的老师施愚山在清初文学界享有盛名,其故居在北京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11号。蒲松龄一生中结交了相当数量的各地文人、民众,他所听来的故事,也就出现了各种地方的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当然,为了避免行文单调,或给自己减少些“无妄之灾”,蒲松龄也会为作品的主人公设定不同的籍贯。

在这近五百篇长短不一的文章中,有关北京地区的内容,大约有十篇左右,其数量并不算多。

《聊斋志异》“卷八·黄将军”中,提到一位名叫黄靖南的将领。文章写道:黄靖南未得功名时,曾与孝廉一同进京。半路上,他们遇到劫匪。孝廉害怕了,长跪地上求饶,并把盘缠献出。黄靖南大怒,虽然手无寸铁,但他用两只手紧握骡子足,举起来砸向劫匪。劫匪猝不及防,来个人仰马翻。黄靖南将劫匪打伤,从他身上搜出劫掠的资财归还孝廉。孝廉佩服其勇猛,拿出钱来资助其从军。此后,黄靖南屡建奇功,加官晋爵。

这段故事里的“黄靖南”,如果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名字应为“黄得功”。之所以把“黄得功”称作“黄靖南”,是因为明代崇祯帝将其封为靖南伯。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将史可法、左良玉与黄得功塑造为“南朝三忠”。在《劫宝》一回中,孔尚任写道:“南朝三忠:史阁部心在明朝,左宁南心在崇祯,黄靖南心在弘光。”根据《明史》记载:黄得功早年丧父,由母亲徐氏养大。年少时的黄得功,便有过人的勇气与谋略。十二岁那年,母亲酿好的酒,被他偷偷喝掉。母亲责怪他,黄得功笑言:“赔你很容易。”此时关外边事趋紧,黄得功抄起一把刀便混入行伍中,跑到战场上斩获两颗敌人首级。战斗结束,黄得功得到五十两白银的奖赏。回家献给母亲时,黄言道:“我用这钱来补偿您。”这条史料,或与“黄将军退劫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大概率地只是传闻而已。

黄得功曾分管京师的卫戍部队,后来成为抵抗清军的主将。

太医诊术有夸大

《聊斋志异》“卷九·太医”中,提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位太医。这位太医所面对的病人名叫孙评事。孙评事幼年丧父,由母亲带大。到他高中进士,其母已经亡故。孙评事对身边的人说:“我一定要给黄泉之下的母亲,争取到一个诰命的名分,不负她的养育之恩。”时隔未久,孙评事忽得暴病,很快就不行了。因为他平时与太医关系不错,托人请他来。送信的人还在途中,孙评事便一命呜呼,但他死不瞑目。太医来,闻哭声,见孙评事双眼不闭。家人告之缘故,太医道:“若要得诰命,倒也不难。而今皇后马上就要临盆了,让他再活十余日,诰命可得。”说罢,太医命人取来艾灸,下针一十八处。一支蜡烛尚未燃尽,孙评事已有微弱呻吟。待急灌汤药下肚,孙评事居然复生。太医叮嘱道:“切记勿食熊虎肉。”孙家人记住。然因此物不常有,所以并不在意。孙评事平安无事,重新入朝。过六七日,皇后生下太子,召赐群臣饮宴。席间摆上一盘肉菜,孙评事吃下,却不知何物。次日去同僚家做客,得知此乃“熊膰(熊掌)也”。孙评事大惊失色,即刻发病,到家便去世了。

这段故事多少有些离奇,但并不比有关“神医”的诸多民间传说更邪乎。至于这位太医是谁,目前无从考证。目前可知的万历朝“名医”,首推杨济时。此人自隆庆三年(1568年)进太医院圣济殿,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担任御医官。除在“庙堂之上”,杨济时的足迹也曾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值得注意的是,杨济时编纂了一部《针灸大成》,对针灸理论与临床进行全面总结。他认为,医治病人,针、灸、药三者缺一不可。若要寻找一个最贴近蒲松龄作品中“太医”的形象,杨济时或是首选。

其实,还有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太医”,那就是李时珍。只可惜,李时珍入选太医院的时候,是在嘉靖年间,而且只待了短短的一年便辞职不干了。

石痴指向米万钟

《聊斋志异》“卷十一·石清虚”中,讲述了一个“顺天人”、“石痴”邢云飞的故事。邢云飞经常去山河相间的地方钓鱼、寻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的得到一方玲珑剔透的赏石。自此以后,邢云飞一家便不再安生。而这方赏石,也与他的发现者、争夺者、拥有者一道,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命运。直到邢云飞去世,赏石最终被“意外”打碎,也入土为“安”,算是与“石痴”长久相伴。

在北京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石痴”,此人名叫米万钟。按照邓拓的说法,他“爱玩石头,尤其是遇见各种奇石,他一定都要收蓄。如果有人要问他有多少财产,那么,就可以回答说,他的最大宗的财产,就是奇形怪状的各种石头!”米万钟与奇石结缘,但“石来”却没有让米万钟“运转”。后来,米万钟被魏忠贤诬告罢官,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米万钟痴心不改,依旧爱他的那些石头。

聊斋志异中异什么意思_聊斋志异_聊斋志异志的意思和异的意思

米万钟喜爱的青石岫

《聊斋志异》“卷九·于去恶”中,讲述的是“北平”名士陶圣俞于顺治年间赶赴乡试,寓居城郊。遇一书生,邀与同居。书生自言姓于名去恶,顺天人,乃赴试的“冥中之鬼”……这段“阴阳两界”的科举故事,所使用的背景地就是京师。陶圣俞的籍贯是北平,生活的年代是在清顺治时期。这个时空交点,有着明显的错误。“北平”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过几回: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元年(1403年)的北平府;1928年至1949北平市。至于有清一代,从未出现过“北平”的名称。

蛐蛐狮子贬时弊

《聊斋志异》“卷五·狮子”中,蒲松龄讲到一件趣闻:暹罗国的贡狮,每次走到一个地方,围观者就如同一堵高墙。眼前的狮子,与民间所流传的绣画形象迥异。“或投以鸡,先以爪抟而吹之。一吹,则毛尽落如扫,亦理之奇也。”

蒲松龄所描述的内容,的确发生过。那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葡萄牙人从莫桑比克弄到两头雄狮,并把它们运到了澳门(一头死在途中),又由澳门运到广州,再从广州通过陆路与漕运,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运抵北京。狮子进京,据说是在康熙帝授意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祥瑞再现。于是,在狮子运送过程中,到处张灯结彩,沿途人们纷纷围堵观看。这些围观者中,或许就有30岁的蒲松龄。五年后,他在编撰《聊斋志异》时,将运送贡狮的盛况也写了进去。

《聊斋志异》“卷四·促织”,是很多朋友接触蒲松龄作品的开始。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作品,通过民众为统治者的某些“喜好”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专制社会的腐朽。有意思的是,此事发生的背景,居然是“宣德年间”。对于明史感兴趣的朋友肯定知道“仁宣之治”,这是明代政治环境最好的时期。然宣德帝朱瞻基也是有着众多爱好的皇帝,比如逗鹌鹑、蹴鞠、击球(相当于马球)、捶丸(类似于高尔夫球)、投壶、放鹰打猎等。当然,最为世人熟悉的,还是宣德帝喜好“斗蛐蛐”,因此被称作“促织天子”。宣德帝对“斗蛐蛐”十分上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斗蛐蛐”很快就风靡全国。

聊斋志异_聊斋志异志的意思和异的意思_聊斋志异中异什么意思

宣德帝朱瞻基画像

宣德帝认为北方地区没有好的蛐蛐品种,于是他派宦官到全国各地去采办购置,以致宇内骚然。听说江南一带有好品种,宣德帝便密令苏州知府况钟,给他采贡一千只。

皇帝要一千只,地方起码要准备几千只蛐蛐备选。一时间蛐蛐的价格猛涨十倍,当时甚至出现“一虫杀三人”的恶性事件。

宣德帝也要脸面,所以他向况钟下密旨。然没有不透风的墙,大肆采贡还是闹得尽人皆知。甚至苏州人流传出这样的民谚:“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自宣德九年(1434年)七月下旨“捕蛐蛐”,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皇帝去世,宣德帝的小小嗜好,闹得整个江南昼夜“常颠倒”,这与“罗刹国”是否有着相似呢?

上一篇: 《竹书纪年考》——《竹书纪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下一篇: 《竹书纪年》:真真假假一奇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