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御医治死俩皇帝,结局怎么样,善终了,没有看错,啥事没有。明后中期先后治死了明宪宗朱见深,明孝期朱友宸两代天子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刘太医。
当时明朝有一句顺口溜名不副实的御医刘文泰。
刘文泰(刘文泰太医)
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
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房。
不过这太医院的刘太医是真真的不靠谱,大大的不靠谱啊。根据史料记载,这老刘头一开始不是太医,而是通政司的文官。
通政司就是一个负责内外奏章,梳理文件的官,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医院钱多,进了太医院。
一个正四品通政司的四品官员,莫名奇妙地进了太医院。成为了太医院的御医。刘太医在这里干得也不咋地。在史记里记载
投剂乖方,治死先帝。
乖在古时候指错误的意思。翻译过来老刘头用错了药房把明贤帝给致死了。一般结果就是给老板陪葬,咔嚓一下,要么就是凌迟处死,可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刘太医面对事中陈忠,御史陈谷等人的弹劾,最终结局居然是被继任者的明孝帝朱佑樘从四品太医院降为了五品太医院院判。要是换成别的时期满门抄就算客气了。
不过有人说,朱见宸是因为后期吃炼丹药吃多了,把自己给作死了。主要责任不在刘太医。
不过刘太医这个人还是有真本事的,他写得《本草品汇精要》,当时李时珍就是根据这本书得出了灵感写出了《本草纲目》。
不过刘文泰写《本草品汇精要》,这是件非常搞笑的故事,首先这本书不是本人写的,而是弘治16年,朱佑樘命令刘文泰等人,重新校对修订宋元两朝的医术。
宋代的《正类本草》,《绍兴本草》,以及元代的《饮膳正要》等书,不过写的时间非常短,两年就完成这本医书。
可以看到这本医书是刘文泰撰写的,并非本人原创。对于刘文泰写了一本旷世奇书,简直是胡扯。
我们来看看史记怎么描写刘文泰对于《本草品汇精要》的描写,作为太医院的刘文泰,看到前朝的医术,居然蒙了。并且刘太医当时还找了翰林院,当时翰林院也蒙了。
因为翰林学院是词臣,主要负责起居,史书,撰修等工作。
未来有机会进入内阁的储备人才,平时修修史书,都是分内的事情居然让我们编医术,不干了,绝对不干了。
于是内阁大学士刘健就出了那句著句岂有词医为学士这句话,明孝帝不管这事,只要把书写出来就行。
这本书在互相扯皮的情况下居然修完美,然而又因为署名的问题,翰林院又和太医院干了一架。真是干啥啥不行,抢功第一名。
弘治18年,公元1505年修订完这本医书,以为就算没事了,可是明孝宗的小命也快完事了。弘治18年,就在四月的时候,因为偶感风寒,不治身亡。
明孝帝朱佑樘病了,本身也没啥大事,还让太监传旨说自己感冒了,休息几天,让大臣该干嘛干嘛去吧。
大臣也没当回事,因为季节交替,所以偶感风寒感冒,都是正常的,所以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可是没过几天突然明孝帝就传来旨,表示自己不行了立遗嘱。然后就卡蹦死了。大臣感觉这事有蹊跷,待查明这件事情。
要查也很简单,只要把皇帝这几天吃的药一一查明就行了,本来就有人详细记载,一查就查到刘文泰身上了,原因还是用错要上面的事情。
史记记载文泰药不对症,南北科道。
苦辫不已,速株文泰以慰先帝。
所以刘文泰等人都被抓到大牢里去了,恰到的是刘文泰身边进牢的人,就是编写《草本品汇精要》的那些人。
不过被李东阳和谢迁给救了,被发配广西。之后又活了几年。可谓是善始善终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