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卖馒头的王库儿:随意进出皇宫,太医为他诊病,皇后点名吃他馒头

卖馒头的王库儿:随意进出皇宫,太医为他诊病,皇后点名吃他馒头

卖馒头的王库儿:随意进出皇宫,太医为他诊病,皇后点名吃他馒头古代,皇宫是皇帝和后妃子女生活的地方,也是皇帝举行朝会、进行日常办公的地方,是古代门禁最为森严的地方。然而,在清朝咸丰年间,竟发生了一桩超级荒诞的事件,一个穷小子

古代,皇宫是皇帝和后妃子女生活的地方,也是皇帝举行朝会、进行日常办公的地方,是古代门禁最为森严的地方。

然而,在清朝咸丰年间,竟发生了一桩超级荒诞的事件,一个穷小子,竟然混进了皇宫,而且还成了皇宫的常客,还做起了皇宫的生意。

这事儿乍一听,估计老多人都得以为是瞎编的传奇故事,然而,它是真的,是记载在《清宫档案》里的真事儿。

清宫档案揭秘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

1.误打误撞

这个穷小子,名叫王库儿,是顺天府宛平县人。

王库儿家穷,日子不好过,于是在道光末年的时候,跑到北京城里讨起了生活。

王家人在北京城租了房,平日里做了馒头,上街叫卖。

王库儿作为家里年轻的男丁,这挑担叫卖的差事就落到了他身上。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王库儿发现,紫禁城附近的金鱼胡同,最热闹,人最多,每到饭点过去叫卖,都能卖掉不少的馒头。于是,金鱼胡同成了王库儿每天必去卖货的地方。

1851年(咸丰元年)九月的一天,王库儿顶着毒辣的阳光,又挑着担溜达到了金鱼胡同。他慢悠悠走着,嘴里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的馒头!香喷喷的馒头!”眼睛一边搜寻着买主。

突然,在人来人往的街边,王库儿瞟见地上有一块黄了吧唧的木牌,便捡了起来。

木牌上刻着字,工整精美,虽然不是啥值钱材料做的,却给人一种非同一般的感觉。

“这玩意儿兴许还能换两个钱呢。”王库儿心里想着,转身就拿着木牌进了一间当铺。

当铺老板只看了一眼,就把木牌塞回了王库儿手里:“你这傻小子,这是紫禁城当差的人的腰牌,当不了钱。你还是赶紧把这东西妥善处置了吧,免得惹祸上身。”

王库儿听完吃了一惊,他冷静下来一琢磨,要不,还是把腰牌还给原主吧。

第二天上午,王库儿就挑着馒头担,来到了紫禁城的神武门外。

清朝的皇宫,也就是紫禁城,大体来说有4个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还有神武门。神武门,算是紫禁城的后门,也是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门。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揭秘_清宫档案

平时宫里的太监、侍卫、、工匠、杂役等进出皇宫,都是经由神武门。

王库儿站在远处观察了一会儿,只见神武门有三个门洞,中间大,两边小,每个门洞都有严肃的禁军把守着。两侧的小门洞,时不时有太监杂役等进进出出。

他心想:我走过去,把腰牌交给那守门的禁军就好,禁军自会交还失主。

想罢,他硬着头皮走到了小门洞,大着胆子将腰牌递给了一个冷脸的禁军。岂料,还没等王库儿开口讲明情况,那禁军抬眼扫了一下那腰牌,并未伸手接,而是向门内的方向一努嘴。

王库儿见状愣了一下,那个禁军又十分不耐烦地伸出一只手,向门内方向挥了一下,示意王库儿赶紧进去。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

王库儿恍然大悟,原来,那禁军误以为自己是腰牌的主人,以为王库儿是让他查验腰牌,好进宫干活。

王库儿这人,没见过什么世面,也不懂什么利害关系,见禁军误会,竟然将错就错,走进了神武门。

讲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这也太假了吧?王库儿穿着老百姓的衣服,禁军能让他进?他拿着别人的腰牌,禁军就不核查一下是不是本人?

这就涉及到两个误区了:

1.皇宫里除了宫女、太监、侍卫等在编人员,其实还有一些工匠和杂役。皇宫很大,皇宫里经常会有一些宫殿维修、拆建的活儿,这时候就需要雇佣工匠、杂役,他们就是老百姓打扮。所以,老百姓打扮的王库儿,理所当然地被禁军当作是进宫干活的了。

2.古代的腰牌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证,都是证明自己身份的。但是,古代腰牌仅有姓名、岗位等信息,又没有照片,想核查挺难的。所以守门的禁军基本上看了腰牌就会放行。

就这样,王库儿竟然光明正大地走进了紫禁城。

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

2.突发奇想

王库儿在紫禁城的外宫平安地溜达了一圈后,脑子里蹦出一个绝佳的主意:

”既然老天给了这好机会,何不好好利用一把呢?“

王库儿这人吧,虽然没啥见识,却是满脑子生意经,整天想着怎么才能把卖馒头的生意做大。

回家之后,他悄悄地把腰牌上的名字,用小刀一点一点刮了,然后又一笔一划把“王库儿”这仨字给刻了上去。

第二天,王库儿就挑着满满一担子馒头,进了紫禁城。和上一次一样,守门的禁军只扫了一眼腰牌就放行了。

王库儿欣喜若狂,竟真的胆大妄为地在皇宫里卖起了馒头!

他发现有一所大房子前,简直就是风水宝地,这儿有一块宽敞空地,且空地上恰好有个石桌,更重要的是,这里人流最多,便在此摆上了馒头摊儿。

其实,这大房子是御茶膳房,而这附近,又恰好有上驷院、太医院、内库、车库,以及戏衣库,所以这块空地经常人来人往。

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

起初这些人见了王库儿的馒头摊儿,都挺纳闷,心说这怎么还有个卖馒头的。

但大家见他从容自若,身上还挂着腰牌,就不敢直接问他,只在背后嘁嘁喳喳地议论:这人肯定大有来头,有靠山有门路,所以才敢来紫禁城里卖馒头。

大家久在皇宫里当差,对于宫里那些潜规则自然是了解,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管的别管,谁知道人家背后是哪个惹不起的大人物。

当差的们不敢过问王库儿,反而看新鲜儿一般,买光了他的馒头。

王库儿首战告捷,从此之后就每天做更多的馒头,进宫去卖。

他每天早上进宫卖馒头,卖完了就回来。

有人可能要问了,诺大的皇宫,什么好东西没有,区区白面馒头,竟然也有人买?

其实原因很简单:

所以,小太监小宫女虽有月例银子,但很多人缺少饮食,故而对馒头有需求。

就这样,好些宫女、太监、侍卫等人,都特别喜欢王库儿的馒头,成了他的常客。

更离谱的是,时间久了,就连内宫里的娘娘们,以及那些来皇宫上早朝的王公大臣们,也吃起了王库儿卖的馒头。

清宫档案揭秘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

娘娘们,是从宫女太监的嘴里,听说了有个卖馒头的王库儿,做的馒头比御膳房的还要好吃,出于新奇,于是让手下人特意去买来尝尝。这一尝,发现味道果然不错,于是也成了王库儿的主顾。

至于那些来上早朝的大臣们,买馒头的原因就更有意思了。

古代早朝时间是早上5点开始,一般在7点结束。大臣们要提早从家里赶到紫禁城里,候着。他们为了不迟到被罚,通常都得在凌晨3点钟就起床了。

这么早就起床操劳,大多数人也就喝口茶,是来不及吃早饭的,等到了下朝的时候,早就饿得透透的了。这时候来个热腾腾的馒头充饥,简直是雪中送炭一般。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

大臣们发现了王库儿的馒头摊儿,于是也热情购买起来。

王库儿的馒头生意那是蒸蒸日上,着实赚了不少。这馒头在外边,也就一两文一个,可是挑进了紫禁城,王库儿就把价格翻了5倍甚至10倍,反正这些主顾大多不清楚外边的物价,而且又不缺银子,就算翻了10倍,他们也照买不误。

不仅是赚钱,令王库儿没想到的是,这卖馒头的生意,还使他无意中结交到了很多贵人。

那些经常吃他馒头的王公大臣,慢慢和他相熟起来,还都很喜欢他。

更夸张的是,有一回王库儿没来卖馒头,主顾们竟都十分想念他,有个王爷还派人寻到王库儿家里,发现他是生病了,赶紧请了个御医来给王库儿瞧病。就盼着他快点康复,好再来宫里卖馒头。

时间久了,王库儿和御茶膳房的御厨张春成成了朋友,张春成看他手艺好,便悄悄叫他来帮厨,到了晚上可以留下和张春成住在一起。

王库儿这财迷可不想放弃卖馒头的生意,便叫来自己的哥哥,接替自己进宫卖馒头。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揭秘

3.事情败露

这紫禁城的馒头生意,不知不觉就做了将近两年,转眼到了1853年。

这一年,王库儿的哥哥不再进宫卖馒头了,于是王库儿拿回腰牌,自己继续卖馒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王库儿进宫卖馒头的事儿还是败露了。

要怪,就得怪王库儿贪心不足。

1853年三月二十三这天,王库儿挑着馒头担子在宫里走的时候,刷拉拉出来几个不认识的禁军,不由分说就抓了王库儿。

王库儿慌张解释道:“军爷,我就是个卖馒头的,不是坏人。”

可禁军根本不听,还是把他给带走了。

原来,王库儿在紫禁城卖馒头卖得时间长了,就忘乎所以了,竟然琢磨着,找个人流更多的地方卖,把销量再往上冲一冲。

过去他哥俩都是在神武门附近那块活动,也就是戒备不太严的外城,这天,王库儿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溜达到了隆宗门外。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

这隆宗门就在养心殿的外面,要知道,养心殿那可是皇帝平常待的地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隆宗门的的守卫情况,王库儿挑着馒头担从那儿过,不被抓才怪呢。

而且也是该着出事儿,就在十几天前,有个礼部侍郎向咸丰提出:紫禁城现在门禁松弛,实在不像话,啥阿猫阿狗都容易混进来,咱们得加强皇宫管理。

咸丰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于是立马颁布了新的“门禁法”,严格检查进出宫人员。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_清宫档案揭秘

门禁的加强和王库儿的忘乎所以,就注定了他得东窗事发。

隆宗门外惊现一个挑担子的老百姓,这消息立马惊动了咸丰皇帝。可疑人员在养心殿外转悠,不会是刺客吧?

很快,王库儿的事情就被审问得一清二楚,包括那块捡到的腰牌也被查清了。

原来,当初是銮仪卫一个管厨房事务的校尉,丢了腰牌,他名叫袁士栋。

当天,袁士栋和同事翟二套出宫去喝酒,两人喝多了酒,迷迷糊糊就丢了腰牌。至于神武门守门的禁军,和袁士栋都熟,认脸就行了,也不看腰牌。

清宫档案揭秘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

而袁士栋发现自己丢了腰牌,为了免于责罚,根本没敢上报,而是悄悄找了内务府的熟人,给人塞了一锭银子,托人家又给做了一块腰牌。

最后,依照律法,王库儿被判处100杖。

100杖打完,王库儿回家养好了伤,用进宫卖馒头赚的几百两银子,开了个像模像样的馒头铺,从此还就把生意做起来了。

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_清宫档案揭秘_清宫档案

4.写在最后

有的朋友可能疑惑了,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不砍头?

其实还是王库儿运气好。

清史专家分析,这事儿若是在清朝初年或是中期,朝中实行的是严刑峻法,王库儿胆敢混进宫,肯定没命活,闹不好还要连累家人,可是这事儿恰好发生在咸丰初年,情况很特殊。

咸丰初年,全国正在闹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呢,朝廷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这种情况下,朝廷为了舆论好听,就有意轻罚了王库儿,只打了所谓的100杖,留下了王库儿的性命。

如此一来,王库儿事件就成了一件茶余饭后的笑谈,老百姓也会感念朝廷的温度执法。

不得不说,王库儿真是个时代的幸运儿。

参考资料《清宫档案》《熬夜也要读完的大清史》《紫禁城迷案--馒头奇案》

上一篇: 清宫颐和园档案:政务礼仪卷(全10册)
下一篇: 封神演义:纣王刺死妲己,三界百花齐凋谢,杨戬痛心呐喊:不可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