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唐代,就是杰出代表。开放包容的唐朝汇聚异域的文化,其礼乐制度、法令文献受到其他国家的敬仰。今年恰逢唐朝建立1400周年(公元618年--2018年),凤凰网历史频道推出特别策划《寻唐纪》,邀请著名唐史学者带大家重新发现唐朝。
本文作者张国刚先生,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本文系凤凰网历史特约张国刚先生撰稿,原题为:《大唐胡风:“胡汉一体”的政治品格》,全文约6200字,分四篇独家刊发。
往期回顾:
独家|李世民儿子是个突厥粉?(1)
独家|胡人为何甘愿为大唐皇帝殉葬?(2)
陈寅恪先生还讨论到唐初李渊是否称臣于突厥的问题。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想要联络突厥,一个原因是要解除后顾之忧,担心突厥在背后插一刀;另一个原因是要借重突厥的声威,当时北方边陲的军阀势力如刘武周等,都接受突厥的封号。李渊派晋阳令刘文静出面联络突厥,达成双方合作的协议。
那么合作在什么政治框架下进行呢?说白了,是称臣,还是保持独立?是反隋,还是救隋?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在双方接洽谈判后的签字文件中,还要反映在公众视野中。于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便被尖锐的提出来。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唐王朝创业的最早文献,提到:“宜兼以绛杂半续之”。因为突厥是白旗,隋朝是赤旗(绛色),故采用赤白相间,“半续之”是指白旗下面接一段红旗。
《资治通鉴》卷184的记载也是如此:
“(裴)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李)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裴寂等人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并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向突厥示意,他们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是“掩耳盗钟”,但迫于形势,也同意了,并派使者将这个决定告知突厥。
宋朝史学家胡三省认为:“隋色尚赤,今用绛色杂之于白,示若不纯于隋。”陈寅恪对此表示异议,说:实表示维持中夏之地位,而不纯臣服于突厥之意。(见《寒柳堂文集·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就文献的记载来说,陈寅恪无疑是对的。但是,唐朝人赵蕤《长短经》卷4《霸图》的记载则是另外的样子:
“秋七月,唐公将西图长安,仗白旗,誓众于太原之野”。李渊是高举突厥之白旗誓师的!
当然,由于当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是举白旗,白旗于是有了“革命”之象征性。但是,李渊的意图,是不愿意公开反隋的,那么举白旗绝没有武王革命之意,白旗象征的只能是归属于突厥。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誓师的时候是白旗,向长安进军途中,可能举的是赤白相间的旗。但无论如何怎么说,李渊当时称臣于突厥,在心理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障碍。赤白相间,其实也是胡汉一体的另外一种表述。
北朝时代以来,不仅是“五胡”,包括粟特人之内的胡人大量进入中原。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的古老民族,他们多聚族而居,首领被称为“萨宝”,即粟特语商队首领的意思。
他们都参与了西魏、北周、隋唐王朝的创建,略举数例:
宁夏固原史氏家族,从北魏末期到隋代,一直率领部兵参加中原王朝的军事行动。萨宝出身的史射勿统领粟特乡兵,被授予府兵军官“帅都督”的称号。其他史氏家族成员,为府兵军官的多有。另据《史诃耽墓志》、《史索岩墓志》,他们参与大唐建国,“同讨薛举”。前者还“募中书省,翻译朝会。”(参见石见清裕:《粟特人的东方迁徙与唐王朝的建立》,2017)
虞弘墓中石椁浮雕图
来自西域的墓主虞弘曾统领并州、代州、介州三州的检校萨宝府,管理粟特人聚落组成的乡兵。(见《虞弘墓志》:“迁领并代介三州乡团,检校萨宝”。)
深圳望野博物馆所藏《游埿槃陀墓志》(粟特文):六世纪这个家族已经作为商人移居邺城。
曹怡是定居中原的粟特人,其父曾在介州萨宝府中担任骑都尉,曹怡则跟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见:《曹怡墓志》:“父遵,皇朝介州萨宝府车骑骑都尉。君……起家元从,陪翊义旗,后殿前锋,殊功必效。”)
粟特人康令恽跟随唐高祖起兵,因军功受封骠骑将军。(见《康令恽墓志》:“天子龙飞于晋阳,诸侯骏奔于环宇。犹高祖起沛,先议萧何之功,成汤自陑,必酬伊尹之效。公折冲樽俎,拜为骠骑将军。”)
总之,北朝隋唐时代,由于突厥帝国的崩溃,大量粟特人移居中原地区,他们参与了当时的政权更替,并且在华北地区形成部落,他们对于唐朝文化的国际性形成了重要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