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论述题..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表现: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史观进步)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这是一部官修丛书。在修纂丛书的同吋,对采入和一些未采入的书籍,都分别编写了内容提要,汇成一书,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序:选自《四库全书总目》,以明传统四部分类法史书目的分类,扼要说明了各类著作的源流演变,以及设类分目的理由,即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治学之门径,并提岀“撰文章内容:作者提岀“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的撰史原则,说明四库全书分史部书目为十五类,指出宋、明二代私家著述多有不实Z处,须详加考证方可,其有益于止史目录:来源于《汉书•叙传》,班固首创。“FT指图书的篇目或书名;“录”是对“目”古典目录:传统的六分法、四分法目录。古典目录学至清达于顶峰,体系分类完备的《四库全书总目》是其标志。古典目录的撰著流别:(1)史志目录;(2)官修目录;(3)私撰目录。古典目录书的体制:(1)图书馆口录;(2)学术史口录;(3)解题FI录;(4)版本书口;(5)专科书目。目录的功用:(1)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2)利用书目的分部类别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3)利用各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4)利用书冃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5)利用书FI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

第一单元纪传体(一)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什么是纪传体)特点:体大思精(体大,是指纪、表、书(志)、世家、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体大思精的体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结构。)价值:(1)从史料角度看,纪传史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凡考证史实,引据旧事,“正史”资料仍有权威性;(2)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的;(3)从编纂学的角度來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缺点:(1)记述人物活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2)纪传史“虚美隐恶”,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3)纪传史制造所谓“正统”的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4)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二)文章选讲史记:司马迁著,记事上起黄帝,下i乞汉武,载述古史近三千年,详今略古,过半篇幅写西汉前期百年汉史。它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开创历史纪传文学。鲁迅称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片恢弘大传,用编年的形式,以帝王施政为中心,网罗诸事,勾勒一段历史的全貌。

以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生平业绩为主线,载述了秦朝统一诸侯及其覆亡的历史,是一篇简洁的断代史纲。记事上起兯元前259年秦始皇岀生,下讫兯元前207年秦二世之死,随即秦亡。汉书: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我国“正史”定下了格局。食货志上:选自《汉书》卷二十四,上篇“食志”,载述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古代称为本业;下篇“货志”,载述工商财政和货币制度,古代称工商为末业。“食货志”就是记载古代本末二业的发展及其制度演变,记事上起神农,下至王莽末年。1.秦始皇本纪(节选)一一史记P34—49课文内容:秦始皇身世及初继位时的国内外形式;亲政后的应急措施(平定叛乱,消除隐患,以巩固政权;重用客卿,虚心纳谏,为统一大业而行事);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秦始皇好大喜功,过度奴使民力,用暴力统治思想等残酷行为;秦始皇病逝、沙丘政变及安葬的穷奢极侈。翻译2.食货志上(节选)P91—101课文内容:贾谊上《积贮疏》的社会背景;载录《积贮疏》,指出汉朝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仍然经济脆弱、政治隐伒严重危机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驱民而归之农”;载录《贵粟疏》,指出造成商人兼并农民和农民被迫流亡的社会危机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贵粟”,而“贵粟”的办法则是“以粟为赏罚”;汉代文、景二帝及武帝初年实行“积贮”和“贵粟”政策所取得的社会效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汉武帝征伐,民失本业,载录董伓舒的《重麦禾疏》和《限民名田疏》,以及汉武帝晚年改弦更张,纳董氏之言,推广代田法,使民修养生息。

翻译(三)通论二:古汉语词汇(同义词)P160—162第二单元编年体(附纲目体)(一)编年体与纲目体典籍概要价值: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宜于长编;宜于存录史料。缺点: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势必漏掉许多重要史料;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伔叙述得完整集中。举要:《左传》《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三十卷》《明纪六十卷》《明通鉴一百卷》名词解释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记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神宗以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名《资治通鉴》。2•瀝水之战(节选)——资治通鉴P185—194课文内容P185通论三:实词活用P202—210第三单元纪事本末体(一)纪事本末体典籍概述名词解释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历史事伔的始末。运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籍,称为纪事本末体史书。从编纂取材分:改编一书的纪事本末、博采群书而成的纪事本末、钞书与著述相结合的纪事木末总: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和演变,在编纂方面,从初期钞撮一书,发展到博采群书,最后成为编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内容方面,从广博趋向专一,即由朝代本末演变出专史本末。

价值:(1)纪事本末体简明扼要,便于初学;(2)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3)纪事本末体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为学习和研 究历史提供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建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1)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可作为原始材料,很难说有 较高史料价值;(2)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不能详加 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3)纪事本末体分事立口,以一事为起诰,事伔之间缺乏联系, 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据以探讨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举要:《左传纪事本末》《左传事纬》《通鉴纪事本末》(朝代系列);《金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传本末》《明史纪传本末》(历朝);《三藩纪事本末》《圣武纪》(专 名词解释:政书即典制体史籍,它以事类为屮心,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史体典籍。 名词解释:诏令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布的命令、文告之总称。奏议是古代臣僚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举要: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新唐书》);宋大诏令集二四十卷(原名《本朝大诏令》或《皇朝大诏令》);两汉诏令二十三卷;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 通论五:文言句法P276—289第五单元别史、杂史 (一)别史、杂史典籍概要 1-名词解释 杂史:创于《隋书•经籍志》,以为“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其内容“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 国。或但是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 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百度:所谓“杂史”是指其体 例、内容都不如正史、别史那样严谨完整的史书。它与纪、传、表、志俱全的正史和关 系一代大政的别史都有不同,它是异体杂记,是不受体例拘束的又一种体裁的史书。) 区别(根据定义区分)别史:“别史”之名,始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该书独创此类,以收录“上不至于正史、 下不至于杂史者”,如唐高峻《高氏小史》、宋吕祖谦《新唐书略》之类。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二)通论四:常用虚字P230—248 第四单元 典制体政书、诏令奏议 则将编年体、纪传体史书以外,杂记历代或一代事实的史料,概称为“别史”。 杂史:“杂史”也者,乃在正统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种体裁Z 外,专记帝王事迹的私人着

上一篇: “安大简”:先秦文献又一重大发现
下一篇: 第101章 公子宋尝鼋构逆陈灵公衵服戏朝(1)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