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第18卷第1期2008年1月长春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HUNUNIVERSⅡYV01.18No.1Jan.2008文章编号:1009—3907(2008)01—0

第18 卷第1期20 0 8 年1月长春大学学报JO U R N A LO FC H A N G ( : H U NU N I V E R S Ⅱ YV 0 1. 18N o . 1Ja n . 20 0 8文章编号: 10 0 9 —39 0 7 ( 20 0 8 )0 1—0 0 50 —0 4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特点庞金殿( 德州学院中文系, 山东德州2530 23)摘要: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 受其影响, 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兴盛, 并在艺术形式、 创作方法、 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方面, 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 章回体的艺术形式; 以实为主、 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 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 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 文化及思想原因。关键词: 历史演义小说; 创作特点; 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 1207 . 41文献标识码: A历史演义小说是明清长篇小说中极为兴盛的一个重要类别。 这类小说以明初期产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为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 此后, 尤其是明中叶以后, 效仿《三国演义》 而作历史演义小说者纷纷继起, 书商们也争相刊行此类小说, 从而推动了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

明清及近代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数量众多, 保存至今的也有近百种。 研讨这些小说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1章回体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形式方面,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采用的都是章回体。 这是由于历史演义小说直接源于“说话” 艺术和讲史话本所决定的。 “说话” 艺术在隋唐即已出现, 盛唐已较流行。 唐代佛教盛行, 僧人为了弘扬佛法, 便借鉴民间说唱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向各阶层人士和民众讲说经文和佛教故事, 这就是“俗讲” 。 俗讲的底本是讲经变文。 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技艺还有“转变” , 其底本是说唱变文。 有些俗讲、 变文基本上脱离了宗教意味, 成为较长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故事, 如敦煌石窟发现的《伍子胥变文》 、 《唐太宗入冥记》 及《韩擒虎话本> 等。 唐代的俗讲、 变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堪称为宋元讲史话本的先导。 至宋代, “说话” 艺术更加繁荣兴盛,一些失意文人、 书会才人对“说话” 人的底本进行加工或创作, 从而形成了用于讲说或案头阅读的书面作品——话本小说。 讲史话本是话本小说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现存的《新编五代史平话》 、 < 三国志平话》 、 《薛仁贵征辽事略》 等, 都是著名的宋元讲史话本。

讲史话本要讲述一朝或几朝的兴亡与争战之事, 时空跨度大, 事件纷繁, 人物众多, 决非万字以内的短篇能够讲述清楚的, 因而篇幅大大加长。 如< 三国志平话》 有八万多字, 《五代史平话》 达十万多字。 如此丰富繁杂的内容和长篇巨制, 讲史艺人一次难以讲完, 必须在相对独立完整的地方停住, 下次接着再讲。 这样, 一部讲史话本, 须分若干段落、 若干次才能讲完, 讲说一次的内容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 因而讲史话本需要分卷分目、 分则分回。 这种体式初步奠定了后来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基本框架和形式特征。 元末明初, 罗贯中等文人根据史书记载和讲史话本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即分为若干卷, 每卷又分为若干则, 每则各有题目,如现存最早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分为二十四卷, 二百四十则, 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 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标题。 这是历史演义小说较早的分回形式, 又经明后期文人们进一步整理完善, 用工整的偶句作回目, 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 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此后, 作历史演义小说及其他类型长篇小说者, 都沿袭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 的章收稿日期: 2007 - 06- 07作者简介: 庞金殿( 19 55一), 男, 山东省陵县人, 德州学院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明清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上一篇: 浅评梦入神机国术三部曲《龙蛇演义》《拳镇山河》《点道为止》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5大爱情故事起源于河南,中原文化深厚,非遗文化丰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