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第l8长春大学JOURNALOFCHANGCHUNUNERSnYVo1。18No。1Jan。20o8文章编号:1009—3907(2008)01—0050—04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庞金殿(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受其影响,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兴盛,并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章回体的艺术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思想原因。关键词: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特点;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历史演义小说是明清长篇小说中极为兴盛的一个重要类别。这类小说以明初期产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后,尤其是明中叶以后,效仿《三国演义》而作历史演义小说者纷纷继起,书商们也争相刊行此类小说,从而推动了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明清及近代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数量众多,保存至今的也有近百种。研讨这些小说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章回体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形式方面,明清历史演义小说采用的都是章回体。这是由于历史演义小说直接源于"说话"艺术和讲史话本所决定的。"说话"艺术在隋唐即已出现,盛唐已较流行。唐代佛教盛行,僧人为了弘扬佛法,便借鉴民间说唱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向各阶层人士和民众讲说经文和佛教故事,这就是"俗讲"。俗讲的底本是讲经变文。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问说唱技艺还有"转变",其底本是说唱变文。有些俗讲,变文基本上脱离了宗教意味,成为较长的历史故事或民问传说故事,如敦煌石窟发现的《伍子胥变文》,《唐太宗人冥记》及《韩擒虎话本》等。唐代的俗讲,变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堪称为宋元讲史话本的先导。至宋代,"说话"艺术更加繁荣兴盛,些失意文人,书会才人对"说话"人的底本进行加工或创作,从而形成了用于讲说或案头阅读的书面作品——话本小说。讲史话本是话本小说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现存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等,都是着名的宋元讲史话本。讲史话本要讲述一朝或几朝的兴亡与争战之事,时空跨度大,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决非万字以内的短篇能够讲述清楚的,因而篇幅大大加长。如《三国志平话》有八万多字,《五代史平话》达十万多字。
如此丰富繁杂的内容和长篇巨制,讲史艺人一次难以讲完,必须在相对独立完整的地方停住,下次接着再讲。这样,一部讲史话本,须分若干段落,若干次才能讲完,讲说一次的内容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因而讲史话本需要分卷分目,分则分回。这种体式初步奠定了后来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基本框架和形式特征。元末明初,罗贯中等文人根据史书记载和讲史话本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即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则,每则各有题目,如现存最早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为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标题。这是历史演义小说较早的分回形式,又经明后期文人们进一步整理完善,用工整的偶句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此后,作历史演义小说及其他类型长篇小说者,都沿袭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章收稿日期:2(107-06-07作者简介:庞金殿(1955一),男,山东省陵县人,德州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明清文学研究。期庞金殿: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51回体式,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民族特色。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历史演义小说与历史是何关系?创作历史演义小说能否采信野史传闻或进行艺术虚构?明清历史小说作家和评论者有不同看法,在小说创作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首先是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以史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创作流派,这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主流派别。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以陈《志》裴"注",《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史载为主要依据,描写了汉末至西晋一百多年问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其描写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大都是正史记载中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读者从小说中可以了解汉末三国历史演变的基本状况和重要人物的风貌。但是,小说中也有些事件特别是某些具体情节和细节则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杂取野史笔记,民问传说并进行艺术加工,想象和虚构——或添枝加叶,合理演化,如第二十五回写的关羽"降汉不降曹";或移花接木,加工改造,如第二回写的"怒鞭督邮"和第四十六回写的"草船借箭";或纯属想象虚构,如第二十七回写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或取材于野史和民问传说,如第回写的"桃园三结义",第三十四回写的"跃马过檀溪",第五十一,五十五,五十六回写的"三气周瑜",第一百零四回写的"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或运用夸张手法,如第五回写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第四十二回写的长坂桥张飞大吼三声吓退百万曹兵,等等。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说《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些论断基本上符合作品实际。
正因为《三国演义》运用了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性格栩栩如生,才使之成为千古不朽的历史演义小说典范之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开创的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得到了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作家较广泛的认同和效仿。明中期熊大木在其《新刊大宋中兴英烈传序》中批驳"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观点,指出"史书小说有不同者,无足怪矣",而且也无妨,"可两存之以备参考"【】]】"。甄伟在其《西汉通俗演义序》中也认为历史演义小说可以有虚构,与史书记载可以有不同,"若谓字字句句与史尽合,则此书又不必作矣。"[11199清中叶金丰在《新镌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序》中,更明确地阐述了历史小说应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的创作理论:"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现存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作品大多是以史书记载为主要依据和基本线索,比较客观地描述一朝或几朝的兴亡历史,同时也借鉴有关"稗官野史",民问传说,讲史话本和历史戏剧,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虚构和再创作,较好地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以史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创作流派,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主流派别。其次,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和评论者也有"羽翼信史"一派,强调历史演义小说要崇实翼史,忠于史实,只是把历史通俗化,不能采信传说和虚故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括成编",历史演义小说要严格依傍史载,"羽翼信史而不违"……。蔡元放认为:"稗官固亦史之支流,特更演绎其词耳。"…" 《春秋列国志传》可谓这一创作流派的代表作。《春 秋列国志传》简称《列国志传》,明中期余邵鱼着,约 二十八万字;明末冯梦龙对其删改并增写,书名为 《新列国志传》,主要叙写东周五百多年问列国争 霸,秦灭六国的历史,共一百零八回,七十多万字;清 乾隆年问,蔡元放又对《新列国志传》加以评改,更 名为《东周列国志》。从《列国志传》到《新列国志 传》,再到《东周列国志》,虽几经改编,而全书主要 依据的则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 史书记载。正如"可观道人"所说:《新列国志传》 "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其详,搜罗极富, 虽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 蔡元放谈到《新列国志传》的改编时也说:"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事实也记不 了,哪里还有工夫去添造。
故读《列国志》,全要把 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J4 辛亥革命后蔡 东藩所着《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亦可属于这一创作 流派。此书从秦始皇写起,直到1920 年为止,共写 了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分为二十四本,共 千零四十回,五百多万字,是我国最长的一部历史52 长春大学第18 演义小说。为完成这一小说巨着,蔡东藩曾翻阅了四千多卷正史和大量稗史,他在《唐史通俗演义自 序》中称其创作"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 纬,不尚虚诬"。《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叙事写人 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堪作中国通史的辅助性读物。 "羽翼信史"派小说家和评论者强调历史演义 小说必须符合历史,他们看重的只是"历史",而看 不到"小说",无视或者抹杀历史演义作为文学作品 的艺术特征,这显然失于片面。其小说作品拘泥于 史实,不敢大胆虚构,缺乏艺术创造力,质木无文,淡 然寡味,较《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大为逊色。还应指出的是,"羽翼信史"派虽强调 崇实翼史,"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但在实 际描写中也难免存有一定的虚构成份。因为即使是 《左传》,《史记》等正史,因所记历史久远,有时都难 免运用想象和虚构手法。
对此,当代学者钱钟书曾 有过精辟论述:"史家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 摩,庶几人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相通。" 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在思想倾向方面,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在叙事写 人时大都宣扬儒家的思想与道德观念。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一直成为我国封 建统治者所遵奉和提倡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中既 有许多体现中华文化精华的优良传统,也有一些消 极的东西。不过,在多数历史演义小说中起主导作 用的是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儒家思想中的仁 政,民本思想大多为作家所愿意自觉宣扬的意 识"[31211,他们在历史演义小说中扬善惩恶,宣扬儒 家的仁政爱民,忠君报国及正统思想,揭批暴政与权 奸佞臣的罪恶,反对战乱,抗击外寇,向往国家统一 与和平安定。 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通过描写 汉末动乱和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斗争,总结了各统治集团兴衰成败的一些历史经 验,突出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这部小说明显 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极力描写和赞美刘 备的仁德宽厚,诸葛亮的智慧忠贞,着力刻画与谴责 曹操的奸诈阴狠,表达的就是儒家仁政爱民,明君贤 相的政治思想;小说通过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和歌颂, 则突出宣扬了儒家的忠义道德观念。
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东周列国志》,在思想倾 向上也大力赞颂明君贤相,鞭挞暴君佞臣。如小说 中用了七回的篇幅写齐桓公选贤任能,改革政治,开 创霸业的故事。他听从鲍叔牙之荐,不记一箭之仇, 重用贤能的管仲,推行一整套富国强民的改革措施,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小说中还写秦穆公任用贤 臣百里奚,蹇叔,实行改革,使秦国大治,称霸西戎; 楚成王任用子文为令尹,使楚国强盛,等等。这些内 容都可见作者对明君贤臣的肯定和赞颂。另一方 面,小说也写了齐桓公晚年安于享乐,亲近奸佞,最 终死于小人之手,三日无人收尸,从反面说明统治者 违背儒家思想道德所带来的恶果;还通过叙写"卫 懿公好鹤亡国","齐襄公兄妹淫乱","晋灵公肢解 膳夫"等历史故事,揭露和鞭挞那些荒淫无耻,残暴 昏庸的统治者。 明中期熊大木编着的八十回的《大宋中兴通俗 演义》,叙写南宋名将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屡 获大胜,却遭奸贼秦桧陷害的故事。明末"吴越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