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曹操抓徐母,徐庶荐诸葛,诣曹操。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208年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走夏口的途中诸葛亮和徐庶是在一起的,曹操获徐母,徐庶诣曹操。三国演义把这一出放到三顾茅庐之前了。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此一句说透了诸葛亮一生,可惜刘备没在意。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未见司马徽,裴注载襄阳记里有司马徽荐诸葛。
司马徽字德操,三国志记载于四处,没有一处跟诸葛亮有关。三国志庞统法正传: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庞统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在采桑。
三国志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李譔的父亲李仁是司马徽的学生。、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年十岁,戏于讲堂上,颖川司马德操拊其头曰:"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刘廙是司马徽的学生。
三国志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祟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尹默和李仁同为司马徽的学生。
司马徽没有专门的本纪,只有《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的《司马徽别传》。
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罗贯中采用汉晋春秋的说法把三顾茅庐的地点定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因为汉晋春秋,襄阳说和南阳说争论了一千多年。我在这里做个隆中的追根溯源。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五年,张步平,车驾幸北海,诏隆中弟咸收隆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琅邪作冢,以子瑗为郎中。这是“隆中“两字唯一见于后汉书的地方,但是此隆中是两个人,不是地名,隆指伏隆,中指伏咸是伏隆的中弟,所以说后汉书没有隆中这个地名。
三国志里无隆中,裴注里面提到两回隆中:一个地方是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李兴写的这篇文章写于晋惠帝永兴(304年——306年)年间,全篇只有隆山没有隆中,交代了隆山在沔水之阳。蜀记曰刘弘命李兴在隆中所写,可见隆山和隆中均在沔水之阳。立碣表闾说明此文刻于石碣上,在隆中,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
裴注提到隆中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号曰隆中了。汉晋春秋献帝篇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汉书地理志精确到县,后汉书郡国志精确到县,晋书地理志精确到县,宋书精确到县,汉晋春秋第一次将地理志的地名精确到县级以下的级别:隆中归邓县管辖,我不知道习凿齿考据出隆中归邓县管辖的史料是什么。
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6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是春秋时期邓国的故都,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汉朝期间南阳郡辖邓(古邓国),晋书志第五章明确记载襄阳郡辖邓城,从地图上看邓城村位于汉江以北,可见南阳郡古邓国位于汉江以北,襄阳郡成立后跨过汉江管辖了古邓国,晋武帝太康年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后古邓国归义阳郡管辖。
沔水是汉江的古水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隆中在邓县,邓县归南阳郡,南阳郡辖邓县,邓县就是古邓国,古邓国都城在邓城遗址,邓城遗址在汉江以北,这完全符合蜀记记载的隆中在沔水之阳一说。
隆中作为地名始见于东晋史书。东晋大兴(又名太兴,318年三月-321年)年间王晋元帝司马睿召王隐及郭璞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蜀记是王隐所著,收录了李兴写的《祭诸葛丞相文》,所以说蜀记载隆中比汉晋春秋号曰隆中要早。汉晋春秋是习凿齿闲居襄阳时(大约为365年到378年之间)所写,汉晋春秋为什么不采用蜀记隆中在沔水之阳一说,而是要说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不解。蜀记记载隆中在汉水以北(即沔水之阳),襄阳古隆中在汉水以南,孰是孰非请自行判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