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沈翀 |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

沈翀 |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

沈翀 |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汉代的墓碑还保持“窆石”的形状,上尖下平,项部有“穿”(实际上,“穿”是碑额和碑面的分界线)。尖头的墓碑名“圭首碑”(或称“圭头碑”)。立于墓前的,则称墓表,是叙其学行德履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

沈翀

。。碑起于春秋。《说文解字》称:“碑,……竖石也。”十分精当。就其作用而言,碑可分三种。一是立于宫门前“识日景,引阴阳”(《仪礼・聘礼》郑玄注),类似于“日晷”。二是宗庙院内拴祭祀牲畜的石柱。《礼记・祭议》云:“祭之日君牵牲,穆荅君,卿大夫序从,牲入庙门,丽于碑。”这两种碑统称庙碑,后用来刻石纪功颂德。诚如刘勰所说:“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文心雕龙・诔碑》)第三种就是墓碑,《礼记·檀弓》中所谓“公室视丰碑”即是。和前述两种碑不同的是,最初的墓碑是木制的。《礼记・擅弓》郑玄注曰:“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诸侯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段玉裁对此作了解释:“所谓窆用木也,非石而亦曰碑,假借之称也。”(《说文解字》注)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殡葬时,因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绳(即“繂”,绋)缓缓地放下去,那装轳辘的支架就是碑。这种碑的上端凿有一圆孔(即“穿”),可扣住粗大的绋绳(古碑上方有圆孔,其源盖于此)。这种供悬棺入土的轳辘支架到汉时方改用石制。起先,所有的墓碑都是无字的,殡仪结束后随即留在墓穴里。后来,为了纪念逝者,就利用这现成的木柱,简单地刻上墓主的姓氏官爵、卒葬年月等。这种刻着文字、含有纪念性的贯索引棺的“碑”,就是后来具有完整意义的墓碑的滥觞。作为雏形的墓碑,原先是埋在墓圹里的。而从著名的蔡邕《郭有道碑》的序“树碑表墓”一语可知,至少在东汉,墓碑已立在墓上了。

墓志铭_元彬墓志_铭墓志铭

西岳华山庙碑

。。碑的上方称碑额或碑首(碑头),王芑孙的《碑版文广例》卷六这样介绍碑额(碑首):“碑首或刻制螭、虎、龙、雀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他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谓之额,其额书,篆字谓之篆额,隶字谓之题额。”该时,碑额(碑首)分两种,尖的叫“圭首”,四的叫“晕首”。东汉后期的石碑晕首上,有的还浮雕出龙纹。早期的碑,其额和碑是连在一起的整块石版。南北朝以后,碑额和碑面分用两块石版刻制而成。刻碑文的一面称“碑面”,其反面叫“碑阴”。厚的墓碑,其侧由于较宽阔,可以利用来刻字,有的则刻花纹。碑侧有左、右侧之称。为了防止碑石沉陷,常制一块长方形的平面石版,依照碑的宽度和厚度,刻成一个突起的槽,将碑嵌入其中,这就是碑座,又称“碑趺”。由于碑座常刻成“赑屃”(或称“霸下”)形(据传,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好似一巨大乌龟,故“碑趺”又称“龟趺”。汉代的墓碑还保持“窆石”的形状,上尖下平,项部有“穿”(实际上,“穿”是碑额和碑面的分界线)。尖头的墓碑名“圭首碑”(或称“圭头碑”)。后来,尖顶变为圆项,“穿”也渐渐消失了。

元彬墓志_墓志铭_铭墓志铭

带“穿”的圭首碑

。。据现今出土的文物,尚未发现战国以前的墓碑。现存最早的墓碑是西汉河平三年(前26年)的《麃孝禹碑》,系清同治九年(1870)在山东发现的。该碑高1.45米,表面粗糙,未经磨光。树立墓碑之风至东汉开始盛行,墓碑成了炫耀身世的重要手段。这时,碑的形制已渐趋固定,制作愈来愈精细。

。。刘勰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文心雕龙・诔碑》)这里所说的“碣”,就是碑的别体。在汉代,碣和碑并称于世。

。。碣,原本作“楬”,后人用石代木,才通用“碣”字。楬,又称“楬著”、“楬橥”,是作标志用的小木桩。《周礼・秋官・蜡氏》称:“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汉书・尹赏传》颜师古注曰:“楬,杙也;褐杙于瘗处而书死者名也。”所以一开始,碑、楬(碣)两者作用略有不同,然而形状却大致相仿。“楬”改为石制后,其形状和碑也相差无几。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隶释》则说碣上窄下宽,顶方平。实际上形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也称“碣”。只是到后代,用碑用碣才根据死者生前官阶而定。据《唐六典》卷四载碑碣之制称:“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映上高不过四尺。若隐论道素,孝仪著闻,虽不仕亦立碣。”可见,碑、碣的选用反映了死者爵位的高低。

元彬墓志_墓志铭_铭墓志铭

宋·刘大郎墓碣

。。一般说来,墓碑因立处各异,亦有不同名称。立在墓道上的则称神道碑。古代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墓道的东南是“神道”,故立碑于神道,又称神道碑。如庾信有《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立于墓前的,则称墓表,是叙其学行德履,以表彰于外的意思,后世常用作墓前碑文的总称。如柳宗元有《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总的说来,显官贵爵的墓碑是立在墓道上的,官阶低的则树墓碣。墓表则不论死者生前入仕与否,皆可立之。但《碑版广例》卷九亦称:“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立于墓道也有称表的,如神道表(阡表)。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是墓表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不仅构思运笔很有特色,且行文流畅、笔触凝重,表达了他对亡父母的真挚感情。墓表一般没有铭(韵文)。

。。如前所述,墓碑在东汉已立在墓前。但是,《神僧传》却称:“宝志公殁,梁武帝命陆倕制铭于冢内”。墓碑怎么又到墓圹中去了呢?原来这就是墓志。所谓墓志就是安葬时故意和棺椁一起埋在圹内的石头(从实质上说,它也属于墓碑),上面刻有死者的生平梗概,主要是:姓氏、世系、官衔、事迹、卒葬年月等。少数也有刻(写)在砖上的。在当初,这主要是为防备陵谷变迁,让后人辨认,找到墓穴。所以,墓志也称作“埋铭”、“圹铭”、“圹志”、“葬志”。

。。据古籍记载,“西汉杜子夏临终刻石,埋于墓前。”(迄今尚未发现实物)也诈,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墓志。从清末民初河南洛阳出土的东汉延平元年(106)的《贾武仲妻马姜墓志》(志石高46厘米,宽58.5厘米)可知,至迟东汉中期已有相当于墓志的墓石。但是,据已发现的多数实物表明,那些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并不自名为墓志。及至曹魏两晋,因魏武帝以天下凋敝而禁立碑,尔后晋武帝又诏日:碑表私美,兴长虚伪,墓大如此,一禁断之。于是,遂转立碑为墓志埋葬地下;埋志之风遂盛,至北朝魏齐盛极。

。。最初的墓志并无定例。其形状有圭首碑形,有赑屃龟状,亦有四角方柱,或梯形方版,类似墓碑。但是就一般而言,早期的墓志有额、有阴、有侧、有题名,一如碑刻。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在迄今已出土的墓志实物中,最早的方形墓志是刘宋大明八年(464)的刘怀民墓志。

铭墓志铭_墓志铭_元彬墓志

刘怀民墓志

。。墓志一般是两块正方形石,一上一下相合,平放置于棺椁前。上石为志盖,刻有标题(某朝某官墓志,即“书盖”),并饰以花纹、神象。由于文字多为篆书,故亦称“篆盖”。下石为志底,刻有志铭,主要内容有死者姓氏,籍贯、官阶等。自南北朝以后,墓志制作精致考究,有的刻有线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守护神形象和莲花图案纹饰;有的志盖雕成龟形,首尾四足出露,龟背中间题死者之名;有的整个墓志呈长方柱形,或三面刊字,或四面刊字;还有的上半部作龛形,内刻佛像。在志、盖之间常垫有绢帛一层,主要为防止磨损志文而设

。。按习,称墓志的,有志无铭;称墓志铭的,有志有铭(有的还有序)。墓志铭由于墓葬时的情况不同而有异名:未葬而权寄灵槨的称“权厝铭”,死于外地而后归葬的称“归祔志”;葬于外地而后迁归的称“迁祔志”。墓志铭一般刻于石,但亦有刻于砖。那种砖上刻着死者姓名、籍贯、卒年的墓志称“墓砖记”或“墓砖铭”。

。。东汉立墓碑之风盛行后,其文体也自成一格,不再是简单地刻有死者姓氏、籍贯,而是有志有铭,或有序。志又作“誌”,即“记识”“记载”意。碑志就是以碑记事,是碑文中的前半部分,用散文写成(如有序,也用散文体)。铭,又称辞、颂,原系“铭刻”意。上古殷周时代即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后人以石代金,故沿袭称“碑铭”。碑是碑文中的韵语部分,用以概括全篇。墓志铭也大体和碑文相仿。刘勰说:“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文心雕龙・诔碑》)这里的“序”就是“志”。从内容上说,碑志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包括世系、姓氏、爵位、寿年、卒葬年月、子孙大略及葬地等事项),详叙死者的功德。碑铭的内容则是对死者的颂赞或安慰。碑志也有议论,不过这属于一种变体。和碑文一样,墓志铭也有许多变体,或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甚至铭文亦有用散文体的。到后来,就以志为主,形成了以志为中心的前序、后铭的体例。如墓志铭在前加序,则称“墓志铭并序”。

。。墓表文从文章内容体例看,和碑文并无二致。只是自宋以后,凡称“表”的就全是散文,篇末再也没有韵语了。

元彬墓志_墓志铭_铭墓志铭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墓碑文是适应古代殡葬制度而产生的古代应用文,作为历史资料,可补史书阙遗。尤其是墓志,好像地下档案,是最原始的史料,可用以釐订史实。举凡官职、世系、地理、风俗、文学、书法、文字等,内容极丰,素为学术界所重视。除作为墓葬断代的确证外,墓志等碑文对于我国的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是非常珍贵的材料。至于墓志铭,更不乏佳作,如南北朝庾信的《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用典精当,辞采华茂,富有情韵,洵属骈体文中之名篇,但这类文字的致命弱点是虚假空泛,“欺曜当世,疑误后世”(桓范:《世要论·铭诔》)。所以裴松之要上表请禁立碑,理由就是:“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宋史・裴松之传》)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这种极易失之呆板、流于俗套的体裁,到了唐宋之际,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突破了旧的框式格局,文采斐然,情辞并茂。尤其是墓碑中的墓志铭一体,成为唐宋散文大家精心构思、驰骋文笔的一种文体,出现了不少名作佳篇。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等,都是采用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手法,叙事生动,极富深情,是高手的创造,流传不绝。

原文载于《文史知识》1988年09期

本文源于“经典古籍库”公众号

开卷有益

上一篇: 中国为什么会产生志怪小说?
下一篇: "花妖狐魅皆有心,鬼怪魍魉亦含情"《聊斋志异》中的奇情异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