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经过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时年二十九,居家为母守孝期间,读陈建之《皇明资治通纪》,发现错误百出。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故谈迁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广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启元年(1621年)开始编著《国榷》,「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十七年之邸报,补其阙文」,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于是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事辞道法,句权而字衡之,大抵宁洁毋靡,宁塞毋猥,宁裁毋赘。」谈迁在山西平阳时,每日校勘原稿12页。以三十馀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内容架构
此书记叙从元文宗zh-hans:天历; zh-hant:天历;元年(1328年)明太祖朱元璋诞生,直到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的317年间的历史。《明实录》取消了建文纪年,《国榷》则将建文纪年恢复。《国榷》与中国历代正史一样也有「谈迁曰」,叙事中间有议论,或引他人曰,或作「谈迁曰」,或先引他人之说后再作「谈迁曰」。《国榷》详于考订,多更正史料失实处,如明成祖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谈迁根据《太常寺志》证明成祖是碽妃亲生。《国榷》永乐十九年十二月底书: 「始立东厂,专以内臣刺事。」注云:「事不见正史」,而谈迁据《会典》补之。又,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丁丑清兵入关的记载:「时报建虏(清兵)六万攻宁远,进界岭口;六万攻山海关,进青山口;又五万进蓟州。」谈迁认为人数「皆虚报也,实二万骑入墙子岭」。又如弘治四年六月癸亥,「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张鹏卒。涞水人,景泰辛未进士」。该条史料更正《明孝宗实录》卷52记载张鹏为「直隶莱水县人。」的错误。
《国榷》据称原稿百卷,详今略远,万历以后的历史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天启、崇祯两朝历史则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崇祯朝没有实录,谈迁根据邸报、方志、遗民的口述。由于书中对清廷颇多贬责,关于建州的记载较多,当时无法流传,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近人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以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104卷,又卷首别作4卷,共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评价
• 黄宗羲称赞《国榷》「按实编年,不衒文采。」
• 邵廷采说:「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谷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
• 朱彝尊说:「考证累朝实录宝训,博稽诸家撰述,于万历后尤详,号为《国榷》。」
• 吴晗评价《国榷》:「由于当时并未刊行,因而也没有经过四库馆臣的乱改。……对研究建州和明朝后期历史是有积极贡献的。」缺失
《国榷》于同一事前后叙述不一,甚而张冠李戴、画蛇添足,且记灾异祥瑞过繁等,是其明显缺点。例如永乐七年十二月:「始立东厂刺事,内官主之。」但是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又言:「始立东厂,专内臣刺事。」明显出现矛盾。应以永乐十八年为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