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文 / 林小静
《清史稿》是由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编撰《清史稿》的目的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让时人和后来人使能够对清朝的历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它并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不属于正史。《清史稿》的编撰时间是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起,赵尔巽为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参与编撰《清史稿》的作者人数非常多,有一百多人,大多都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满清遗老。
但是都没有固定的编制,属于临时聘用人员。很多人都是由赵尔巽亲自出面邀请过来,比如夏孙桐。1920年完成了初稿,1926年形成修订稿,最终定稿是在1927年,历时将近十四年。袁金铠主持负责书的刊印,共印了一千一百部。
《清史稿》全书共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不过在具体的列传中,还会涉及到民国初年的重要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溥仪离宫后出走天津、王国维投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清史稿》的主要特点在于内容的丰富和广泛,因为资料主要来源于《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因此被很多学者列入《二十五史》或者《二十六史》。
赵尔巽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因为成于众人之手,分工上是每朝都有一个主要的撰写人,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中又会掺杂其他人的笔墨。而且在后来的不断修订中,又是由不同的人来负责,这就造成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于年月、事实、人 名、地名的错误随处可见。汪宗衍先生曾经详细校勘了部分《清史稿》,摘出有上千条错误,集成一书,名为《读清史稿札记》。其次,《清史稿》的参与者大多都是满清遗老,因此可以说是站在清朝的立场来撰写历史,贬低民国、赞誉清朝,比如将明末农民起义军称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辛亥革命被视为“倡乱”,这就有失历史的公允性,对一些读者也会形成误导,这也是《清史稿》无法列为正史学的重要原因。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杨培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