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毛主席年谱,深有感触,尤其是毛主席对待学习的观点和态度,让我感到很受教育。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大约读了有十遍《二十四史》,其他书籍也涉猎广泛;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名字,让秘书汪东兴大为震惊。可以说毛主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跟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有很大关系,这里所说的学习就已经是脱离了书本学习的范畴,是毛主席学习观中的学习,后文中还会详细分析。我们这些晚辈,是完全可以学习毛主席的学习观,并努力地实践它,达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蜕变自己的目的。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什么书(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什么书左传旧唐书清史稿明史)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些新道路、新理论、新思想绝无可能从书本上直接拿来,而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才能够形成。正如毛主席的《实践论》所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且最终认识和实践一定是相互推进,不断发展的。举个例子,没有人天生就会种粮食,只有经历过生产实践,真正下地干活才能知道到底应该如何种粮食,假如今年的收成不好,人们才会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种植技术。而当书上说深耕密植、多加肥料才能让粮食长得更好时,也只有真正去实践,才能知道书上说得对不对,因为不同地方的土壤可能对于深耕的深度、密植的密集程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粮食种的一年比一年好。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实践论》还表现在军事领域,毛主席有一段名言:“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形象地概括了不唯书本、注重实践的道理。
1965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会议上指出,“现在这种教育,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在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身体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这就是在明确反对学习过程中光看书,不实践。
书本上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对于科学知识要尝试用实验的方式去验证、了解它,对于人文知识要在生活中去运用它,总结它。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就是要多带孩子在课余时间放下手机,走近生活实践,去看看什么是农业种植,什么是工业生产,书上的道理运用到了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社会中资本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好是坏?中华历史五千年代表了什么?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