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感想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大致就是因为让人以史为鉴,以通古今,融汇贯通。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以至于和真实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偏差。而真正严谨对待历史的人应该是对那些在禁区中的伟人也能给予中肯评价的人。所以这样一门课程,让我终于学着慢慢的放下意识形态去读史,从而真正认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最刻骨铭心的历史大概就是这一段历史了,这也是我们三千年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篇。从清末至今的百余年来,我们经历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大革命,新文化运动,军阀乱战,抗日战争,新中国的建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重开国门等等,这么多纷繁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三千年来我们所经历过的。国内的近现代史,多少想向下一代人传递一些沉重的政治理念,以至于让人感到那是一段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到压抑、苦闷的年代。其实想来,当时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人们,可能并不是每刻都过着都让人窒息的生活。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近代是突然到来的,我们的教科书在都强调1840第一次年鸦片战争的标志性意义——自此这个已昏睡百年的雄狮被洋人的枪炮惊醒,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了战场。
然而第一次使朝野上下产生变革的强烈危机感的事件,并不是鸦片战争,而是内部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接二连三的失败不断地暴露出的中国的深层次问题,逐渐逼迫全社会意识到,修修补补的现代化无济于事,必须有一场更彻底的改革甚至革命。然而当全社会就变革本身达成共识的时候,危机早已积重难返,最终“改革摧毁了改革性政府”。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近代史是一连串的惨败,这一段历史至今仍是中国人心头的隐痛。少年是的我总在努力回避这段惨痛的历史,不去看相关的书籍,不看相关的影像资料,好像这样这段历史就不再存在,然而现在我开始意识到:正是这一连串的惨败,才迫使中国社会在痛苦的全面危机之中艰难地,挣扎地完成了转型。只有在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会对近代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之同情。即使是那一时期的顽固保守人物,他们同样是那个悲剧性时代的产物,不应被简单地唾弃。其实中国近代以来,从光绪到慈禧,以及清末众多的统治者,哪一个不是鞠躬尽瘁的?曾国藩也好,李鸿章也好,甚至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哪个又不是为了中国的现代进程做出了诸多的努力。而这些百般的尝试,千般的努力都被中国官史用“腐朽”、“卖国”、“汉奸”之类的帽子一概压死,这未免太过武断了。
然而那些被史官们百般称赞的人真的就那么完美么?不尽然吧。民族英雄林则徐,若不是历史的成全,病死于咸丰就要再次起用他的前夕,再一次与英人的对抗,会否令名不保?而万里而来的英人,是否就是那么恶贯满盈、十恶不赦?以往国人之于近代史,有两种心态总归在心头萦绕着过不去,一是怨妇心态,凡事讲哭,哭个没完,洋人欺负我们,横也欺负,竖也欺负,逆着他欺负,顺着他也欺负,没天理,丧良心。一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有打就好。农民起义,好,顺便打了洋人,更好,如果专跟洋人过不去,不管是闹事,打劫还是杀人,都好上加好,连用洋人铅笔都会当二毛子来打的排外狂潮,也大唱赞歌,击节叫好。无论怨妇还是泼妇,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凡是洋人和洋人沾边的东西,都可恶透顶。洋兵来了,自然没得说,是军事侵略:洋人经商,是经济侵略,洋人办学,是文化侵略,洋人传教,是宗教侵略......相反,老师花了许多精力重回历史现场,对左右中国进展的人物都尽量做着中肯的评价。这样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今日我们检讨历史,将如今的中国与当时的中国对照,让人痛心的发现很多相似之处——现在中国的公务员仍然是向上负责而不是向下负责,地方官员仍然可以对司法施加影响,莫不体现出这个古老国家的传统惯性。
看过近现代历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年抗战的不易,一个“中世纪国家”,与一个穷凶极恶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国家对抗,实无胜算,唯有将敌人消耗着,等待国际形势的转变,这是中国领导人的无奈。有人说康熙如何如何伟大,依我看,康熙纵然文治武功如何厉害,却在他这一代埋下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社会的祸根。短短一学期的课,让我恍然大悟,我以前学习的历史,不管观点是不是谎言,起码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记得有人说过“史”字拆开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和一张涵盖一切的口,历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说的全面而且真实的事情。不幸的是,偏偏我们以前学到的历史,都是些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近代史,几乎都是悲情教育。没有过程,没有原因,突然之间,坏蛋们都上门了。历史应该不讲主义,不讲意识形态,不悲情泛滥,只是系统客观的记录着一切。读史者也应当放下什么主意,放下什么意识形态,中肯地去阅读历史,了解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