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有这样一场以少胜多的水战,朱元璋20万大军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最终以朱元璋军队的完全胜利告终。此战直接奠定了朱元璋统一中原的格局,而这就是洪都保卫战的后续,鄱阳湖之战。那么问题来了,陈友谅坐拥60万大军,坚船利炮更是朱元璋军队的好几倍,可以说陈友谅占据着鄱阳湖之战的绝对优势,那他为何还是败给了实力远不如他的朱元璋呢?今天呢,咱们就一起来掰扯掰扯这件事情。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败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鄱阳湖之战简介)
要了解鄱阳湖之战,我们还得从洪都保卫战讲起,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不得不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一旦安丰沦陷,那么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将岌岌可危,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救安丰即是保应天,于是朱元璋于当年三月率兵渡江驰援安丰,但是朱元璋大军前往安丰却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陈友谅立刻集结60万大军准备攻下洪都,直取应天。而这60万大军就是鄱阳湖之战的60万大军,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带领仅剩的几千人马苦守洪都数月,陈友谅大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始终无法攻下洪都。
在经历近三个月的长期作战,此时的条件已经对陈友谅大军十分不利,首先是长江渐渐枯竭,水位下降,而陈友谅的水军有全是超大号战舰,舰队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搁浅的危险。其次陈友谅已经在洪都僵持近三个月,又加上当时决定攻打洪都时,根本就没想到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剩下的粮草已经不多了,对于一支军队而言,粮草不足无疑是灭顶之灾。此时的陈友谅军队已经不能进行长期的僵持作战,否则就会面临断粮的危险,到那时就只有任人宰割了,而在攻打洪都的时候,陈友谅军队也死伤无数。
虽说来时有60万,但洪都保卫战后,陈友谅大军的势力已经大打折扣,并且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还有愈演愈烈的危险,而陈友谅所遭遇的问题都被朱元璋拿捏得死死的。公元1363年七月初六,朱元璋见时机已到,于是集结20万大军,准备驰援洪都,与陈友谅决战。七月十六日,朱元璋大军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在泾江口,也就是今安徽宿松县南部,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即今江西湖口西北,南湖嘴是陈友谅大军班师的必经之地,如此一来就切断了陈友谅的归路,倘若陈友谅大军不敌然后逃跑怎么办呢?
这个料事如神的朱元璋早就已经想到了,于是他又派兵扼守武阳渡即今江西南昌县东,这样一来管叫陈友谅大军无所遁形,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即今江西都昌南部,进入鄱阳湖。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陈友谅剩余的几十万大军全部被困鄱阳湖境内,试问在这种进退两难又缺粮的境地,陈友谅怎能不输呢?在做足了前期准备之后,两军就开始正面交锋了。战争前期,由于陈友谅大军船大兵多的巨大优势,朱元璋军队还是吃了不少亏,直到七月二十二日战局才出现转机。
陈友谅战舰虽然大,但是大也有大的弊端,那就是行动不便,相比于大船而言,小船更加灵活,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准备用火攻的方式进攻陈友谅的战舰,就在这时天公作美吹起了东北风,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沸腾,连湖水都被染成了红色,转瞬之间陈军数百艘巨舰被烧毁,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于是战争的优势开始逐渐向朱元璋军队转移。
陈友谅大军的舰队受挫,使得双方势力趋于平衡,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双方士兵的战斗力了,而朱元璋军队的战斗力绝对是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七月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越来越不利。而就在这种紧张危机的关头,陈友谅军队那边又出幺蛾子了,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干脆直接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进一步被削弱。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友谅做出了此战最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也是直接导致陈军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为了解恨,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死,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而朱元璋军队却因为得到民心,士气大振。双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僵持了一个多月,陈友谅大军被困湖中,军粮殆尽,士气大跌,取得胜利的希望也已经更加渺茫。但是陈友谅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准备做最后的困兽之斗,他想要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率军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但是当陈友谅大军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元璋大军已经在这儿等候多时,朱元璋军队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根本无法前进,于是又改走泾江,结果有遭遇傅友德伏兵阻击,陈友谅军队左冲右突,但都打不开生路,最后在战乱中陈友谅中箭而亡。陈友谅军队见陈友谅已死,溃败而逃,最后剩余的五万余名将士也全部向朱元璋投降、最终这场持续三十七天的鄱阳湖之战,以陈友谅的死,朱元璋大军完胜而告终。
纵观整个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首先,陈友谅所谓的60万大军,在经过洪都保卫战之后实力已经被大幅度削弱,而陈军的粮草也已经在洪都保卫战中消耗殆尽。也就是说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军几乎是空着肚皮在打仗、其次朱元璋善于洞察先机,在各个交通要道派兵驻守,不仅使得陈军无路可走,而且还切断了陈军的粮草补给来源,这样就是的陈军得不到粮食补给只能等死。第三,朱元璋善于扬长避短,利用陈友谅舰队不灵活的弊端对其进行攻克,从而扩大了自己部队的优势。第四,士兵是战争的主要力量,朱元璋军队上下一心,将士们齐心协力,不惧生死。
而反观陈友谅军队,那则是典型的上下离心,试问在这样的条件下,陈友谅怎么可能不失败?但是如果陈友谅当初直接进攻应天,只利用少量的部队牵制洪都,或许那样中国的历史会再次被改变,不知道作为观众的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