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四书五经”,花了五天时间将《尚书》又读了一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其中,《大学》《中庸》都只是《礼记》中的文章。朱熹认为很重要,将两篇抽出来,单独作为一本书让人学习。这两本“书”非常容易读完。
现在读到的这本《尚书》,由孔子编辑过。收录的是上古的文章政令,如尧舜时期的《虞书》五篇;夏代的《夏书》四篇;商代的《商书》十七篇;周代的《周书》三十二篇。据专家们考证,这五十八篇文章中,伪书就有二十五篇,差不多占了一半。都在篇名处用括号明确标注出来。不过,这些假文章看起来,也挺像那么回事。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民间经书之后,秦的皇家藏书也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现在看到的这本《尚书》是秦代的博士伏生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出来的,与原来的有差异也在所难免。
二〇〇八年,清华校友斥巨资从香港购回二千多枚竹简,赠给母校。经碳十四检测,该批竹简是公元前三〇五年前埋入地下的。经过一群专家多年辨读,研究,终于读出其中部分文字。其中便有尚书的几篇文章,如《傅说之命》《咸有一德》等,证明现在流传的《尚书》中的文章有假。
清华简的真文是什么样的?我还没见过。
洛阳龙门石窟
禹贡
不过,《夏书》这部分收录了一篇文章叫《禹贡》。这篇只有一千二百多字的文章非常出名。它将中国古代版图上几纵几横的名山大川都写出来了。当然,也在其后的几千年来,引发无数的口水战和争论。比如说文章中的九江到底在哪里?有人说是安徽寿春。因为,秦统一全国后设立一个九江县,就在寿春。有人说是现在九江对面的长江北岸。有人说,就是现在的九江市。有人说……
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文章是假的,应该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假托禹的名义杜撰出来的。因为,文章中出现西河和南河,分别指的是山西西侧的黄河和南侧的黄河。站在山西的魏国,方位居然如此之正,简直是铁证如山。
大禹治水之后,将全国的土地分为九州,将国家分为五服,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上、中中、下下共九等,并课以九种不同的税赋。所有的贡赋都要运到首都。夏代的首都在哪里?好像就在山西南部的陶寺。因为,那里就叫夏墟。最近,三星堆挖出很多宝贝,大家都希望那里是夏的都城,估计希望不大。
《禹贡》里,将各州运输贡品的路线也讲得清清楚楚,全部都指向山西南部的黄河。这不很明显嘛?都城在这里,肯定要将贡品运到这里来呀!就算这篇文章是假的,作者也算得上煞费苦心,一点也不含糊。
鄱阳湖
敷浅原
这也是《禹贡》里的一个地名。原文是:“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手上拿到的这本书在注释中说,敷浅原是庐山东面的平原。我非常赞同。当然,照样有很多人不同意。据考证,在公元四二一年前,现在的鄱阳湖一带还是陆地。而那个彭蠡古湖,则在长江北岸雷池一带。
看过几篇论文,根据最近在江西樟树吴城遗址的发掘、江西大洋洲商代大墓,以及江西瑞昌古铜矿遗址,认为江西就是商代的虎方。这么大一片平原居然无人占领,岂不是可笑?如果由商王派遣重兵把守,可能确实没有人敢过来。湖北的盘龙城是干什么的?估计是商代为铜矿运输提供安全保障的部队驻地。
根据古气候学研究的成果,公元前3300~公元前3100年,地球经历一个多雨的暖期,大洋洲、三星堆突然消失堙灭,估计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的。
上图:东周洛邑布局假想图
洛诰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记录的是召公在洛阳划好了地块,周公前去组织人建设的情景。周武王灭掉商王朝三年后,便驾崩了。他的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登上王位。东面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带领卫国叛乱了。周王朝派出的、负责监视武庚的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也跟着叛乱了。
周公带兵征讨,三年后平定叛乱。可能是感觉陕西的丰镐作为首都有点太偏远,于是便在洛水和涧水的交叉地带兴建洛邑,或雒邑。后来,周平王在丰镐实在呆不下去,便将都城迁到洛邑。于是,中国的历史便进入东周时代。
我对洛邑非常感兴趣,便查找相关资料,再借助观沧海网站的地图绘制功能,画出一张洛阳的简图。非常粗糙。这个城东西宽六里一十一步,南北长九里一百步,特别是西边,顺着涧水的走向,呈不规则的形状。据考证,整个王城的周长约为三公里。
城里三条横道,三条纵道,将城区划分为十六大块。是不是图中这样划分的?请方家指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