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王朝对后金的颓势已无可逆转。这一年,皇太极命后金军南下,所过之处哀魂遍野,满地疮痍。
十一月,进攻高阳,这一次明军没有弃城,也没有投降,反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王在晋望江台古诗全诗(王在晋哪个朝代)
这又是为什么呢?
高阳古城遗址
274年后,这句话果然应验,一个名叫孙文(孙中山)的人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同时也让孙承宗的故事变得更为传奇。
孙承宗画像
其实,孙承宗的战略也并非那么高深莫测,有时候甚至还不登大雅之堂,但他的这些做法却让努尔哈赤一次次伤心欲绝。
努尔哈赤画像
可以说,关于辽东孙承宗就是一部活化石,他的起起落落就像当年辽东纷芸繁复的局势。但这一切却被落下口实,变成了他人日后攻击孙承宗的利器。
孙承宗画像
第一件,《明史.孙承宗传》记载:
孙承宗呢?好似穿着软猬甲,没有丝毫破绽,不声不响地筑起宁锦二百里防线,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让努尔哈赤望自兴叹。
宁远古城
但清史忽略了一点,此时正是努尔哈赤和孙承宗交锋的后期,如前文所述,努尔哈赤害怕孙承宗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担心迟早有一天,连抢来的沈阳也会再次变成明军的自留地。
沈阳故宫
那么,茅元仪的说法是否可信?我们不妨打开400年前的辽东局势图便一目了然。
辽东局势门主
可让努尔哈赤没想到的是,4年后魏忠贤在明朝宫廷搞得乌烟瘴气,孙承宗也一并被卷入那场可怕的政治旋涡。
期间,孙承宗虽然栽培了袁崇焕、赵率教等不少名将,但这批人大都缺乏孙承宗的历练,苦心积虑以及坚定,使辽东变得像一座孤岛在风雨中飘摇,直至被洞穿。
宁锦防线
按理,孙承宗是文官出身,但一生却和战争结下不解之缘一一纵观明朝,文满朝堂,武可驰骋沙场的或只有他和杨一清。
孙承宗画像
最后结果,万历皇帝听取了孙承宗的十六字方针,把捅破天的“梃击案”消化于无形,让当事人朱常洛和郑贵妃之间的恩怨情仇永远埋进了历史的黄沙。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成为朱由校的老师。这是一个纵向的跨越,让孙承宗走近了帝国的高层和核心。
私下朱由校还把老师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和裴度,可见其地位之高,但不得不说,彼时朱由校还根本没把老师将辽东和战事联系在一起。
朱由校画像
关于英雄的定义或有多种,但孙承宗所为却是英雄中的英雄,因为他要回报的不仅是朱由校一个人,而是去扑灭辽东滔天的战火以及那个哺他育他千疮百孔的国家。
这就是孙承宗,无畏生死,大义凛然,于是就有了文前开头的那一幕。
王在晋画像
然而,就在四百里沃野尽收眼底,努尔哈赤正打算退回赫图老家的时候明朝内部却出事了。
简单说来,就是朝中的“党争”。朱由校为坐稳江山,启用魏忠贤,大肆培置党羽,转眼魏忠贤已手眼通天操控着帝国的权柄,自称九千九百岁,变得不可一世,而他麾下的这帮人亦称“阉党”。
他的对立面也就是人们耳熟能祥的东林党一一彼时,它更像朝中的一股清流在朝堂上流淌。其中代表人物有杨涟、左光斗等人。
杨涟塑像
两相交火,结果不用猜,有皇权的加持杨涟等人纷纷下狱,被折磨得体无完肤,短短四年阉党掀起血雨腥风,东林党人遭受重创,瞬间灰飞烟灭,魏忠贤摇身一变,成为明朝的二把手,彻底把帝国带进了一个昏天黑地的世界。
魏忠贤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优势,还想掌握军权,所以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辽东。
让魏忠贤没想到的是,关于党争孙承宗却有着自己宣明的态度,他说:
不得不说,彼时孙承宗低估了阉党的凶残,魏忠贤一句话:“丧师数万,关门且旦夕失守”就毁掉了辽东,毁了孙承宗。
朱由校下诏削去孙承宗的官职。但这纸诏书却关乎着帝国的命运,朱由校早把“朕所倚赖,亦惟卿一人”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帝国如斯,自取灭亡又怪得了谁呢?
魏忠贤画像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作为党争最后的牺性品离开了他日夜眷恋着的辽东。面对对手的弹赅和恶语中伤,孙承宗解甲归田,选择在老家高阳隐居。
到崇祯皇帝登上皇位,孙承宗也曾短暂复起,但更多却是受到排挤和干些杂活。孙承宗再次愤然离朝。
接前文,1622年,当努尔哈赤的军队攻破高阳城时,孙承宗依旧豪情万丈,率着守军和子弟兵日夜奋战,就像在曾经的辽东战场上一样。
他想守住这座城,守卫辽东,他更想守护脚下这片土地以及千千万万个黎名。
紫禁城一角
后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