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赠我貂襜褕,
秦汉时期的服饰(秦汉时期的服饰特点)
何以报之明月珠。
直裾,即襜褕,在秦汉时期取代曲裾,
有别于朝服,成为男女流行的常服。
《急就篇》:“襜褕,直裾禅衣。”
禅衣与同制深衣,
衣裳不殊、裾幅通直。
因此把直裾与直裾深衣划等号实际上是错误的。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
直裾下摆部分剪裁为垂直,
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
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
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汉代以后,由于内衣制度的完善,
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
下摆部分剪裁为垂直,
不再紧紧缠绕身体,变得更为简洁利落。
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直裾袍,
有绢、纱、罗、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一律作交领、右衽、直裾、长袖,
上衣、下裳联成一体的形式,
为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到了两汉之际,
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直裾素纱襌衣、印花敷彩丝绵袍、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袍,
形制与战国妇人的棉衣一脉相承。
《汉书》记述“诸于(襜褕),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袿衣。”
新莽末年三辅将士东迎更始的部队,
见诸将都穿“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
可见这种服装,是两汉时尚且流行的女式外衣,
虽然男女均可穿著,
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外要配以穿着曲裾深衣。
直到东汉,襜褕才出现在宴会等正式场合,
成为男女共同的流行服式,
并渐渐出现与袍合二为一的趋势。
相对于上下分裁的深衣,
袍服上下通裁,采用直裾样式,
当它与直裾逐渐融合后,
襜褕一词淡出历史舞台。
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
花纹壮丽活泼,配色鲜明调和,工艺水平极高的汉锦,
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构建出一条“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丝绸锦绣工艺有了重要发展变化,
由对称规矩图案发展成为流动活泼的不对称图案。
纹样内容有反映汉代统治者生活中的游猎,
射手勇士于山陵间逐猎鸟兽的现实情形;
有帝王泰山封禅、蓬莱仙山、奇花异草的神仙思想;
“长乐明光”、“无极未央”、“延年益寿”等吉祥文字。
织锦提花工艺的高度发展,
使得布料既能保持透薄的质地,
又能织造出复杂多变的花纹,
女子服饰有了更为华丽的发展。
西汉时期,女子深衣上三角形的曲裾接长得难以置信,
在身上缠绕数层,每一层露出精美的刺绣锦缘,
将腰肢紧紧包裹,
身材愈发显得修长婀娜。
交领的曲裾,往往把领口开得很低,
可以露出里衣的领口,
如此衣领层层显露,多达三层,
时人称之为“三重衣”。
衣襟缠绕,衣领重叠,下摆曳地,
如同牵牛花一般张开。
腰间系上丝绦,腰肢款摆,衣锦绣缘,
展现东方女性对含蓄美的极度追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