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

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

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古代西域曾经拥有的往事被后人记住的有多少?有多少民族多少古国是今天的人还能了解的?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大多数都化作了塞外黄沙被凄厉的朔风吹散在时空里……隋唐之际的麴氏高昌国可能一些人知道,然而

古代西域曾经拥有的往事被后人记住的有多少?

有多少民族多少古国是今天的人还能了解的?

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

薛延陀(薛延陀是现在的哪里)

大多数都化作了塞外黄沙被凄厉的朔风吹散在时空里……隋唐之际的麴氏高昌国可能一些人知道,然而,唐朝初年的出自西域还有一个仅存在了二十六年的汗国,那就是薛延陀汗国。

它不仅是一个古国,而且还是曾经生活在西域和漠北广袤大地上的一支古代民族,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意义,我们不应该就此遗忘。

薛延陀汗国正是以民族称谓命名的,薛延陀自称“我铁勒部人”。

因此,一般都将它归为史上铁勒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

据新旧《唐书》等史书记载,薛延陀的先民曾与“薛”姓部落杂居,这一部落本是汉末三国时期流落塞外的汉人,慢慢与其他部族融合胡化,后来吞并了称为“延陀”部众,合二为一号称“薛延陀”。

他们的风俗习惯大体与当时的突厥族相同。

早年柔然族强大时曾为从属,后来突厥强大了又归于突厥的控制之下。

薛延陀早期驻牧于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

唐朝贞观初年,他们的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帐一般有数人,类似于户的概念)归附于突厥颉利可汗。

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

郁督军山就是于都斤山的另一种音译,就是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朝派乔师望(学术界有推测他后来可能是唐朝的首位安西都护)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他在两个部落合二为一号称“薛延陀”。

他们的风俗习惯大体与当时的突厥族相同。

早年柔然族强大时曾为从属,后来突厥强大了又归于突厥的控制之下。

薛延陀早期驻牧于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唐朝贞观初年,他们的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汗国。

郁督军山就是于都斤山的另一种音译,就是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朝派乔师望(学术界有推测他后来可能是唐朝的首位安西都护)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表明薛延陀汗国正式建立(对于建立汗国的时间,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

当时,薛延陀的军队已经达到20余万,与活动在北方的回纥、仆骨、库莫奚等部族都有密切的往来,显然,薛延陀已经成为西北大地一支不容小瞧的汗国势力。

同时,薛延陀与唐朝之间也建立了联姻关系,唐朝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也足以说明对该势力的重视。

在关系融洽时期,薛延陀经常以马、牛、羊、驼、貂皮等进贡唐朝。

数量之大,动辄千万,甚至数万,由此可见其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发展水平。

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前,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都是保持非常友好的关系。

此后,因唐朝将败落的东突厥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双方才逐渐产生矛盾。

自汉至隋,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中原王朝扶植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强大之后总要向南侵扰,掠夺财物和人口,中原王朝即使采用和亲的办法,往往只能解决一时之难,而不能保持长久和平。

魏征等不止一次向太宗分析过这种历史必然。

当时,殷鉴不远,突厥族崛起以来,从隋朝到唐朝初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胁。

其实,对于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其他部族来说,又何尝不是?

隋炀帝大业年间,居于西北的铁勒诸部都臣属于东突厥。

处罗可汗征税无度,铁勒诸部颇有怨言,处罗诛杀铁勒酋长一百多人,终于导致各部武力反抗。

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易咥小可汗,转而臣属西突厥。

贞观二年,西突厥内乱,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率部落七万余帐再次臣属东突厥后,又遇到颉利可汗的残暴统治。

夷男率部众再次反抗,颉利派大军镇压却被夷男打败,颉利的突厥部众反而归附薛延陀不少。

这一年十一月,铁勒诸部共推夷男为可汗,夷男并未轻易接受。

第二年,唐太宗认为团结薛延陀夷男,有利于唐朝对东突厥实行最后的反击,便遣游击将军乔师望穿越西北大漠暗里联络夷男,册拜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

当薛延陀进一步强盛之后,唐太宗为防止其向东南扩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后,把大多数东突厥部众迁到黄河以南安置,设置了很多羁縻州府,委任原东突厥贵族担任州府长官。

东突厥降众得到唐朝的优容使薛延陀汗国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唐应当更照顾作为盟友的薛延陀,而不应爱护东突厥这个阶下囚。

为此,薛延陀在塞外漠北地区迅速扩大势力,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

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端,西抵西域北部阿尔泰山,占据北疆一部,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阿跌诸部,并将牙帐由郁督军山迁至都尉捷山北独逻河之南(今蒙古国土拉河流域),进入了全盛时期。

同时,漠北的回纥势力也开始慢慢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上,不过这时他们附属于薛延陀汗国。

唐朝根据以往经验,很快也采取扶助回纥来抑制薛延陀扩张。

另一方面,对薛延陀内部也做了一些努力。

例如贞观十二年,下诏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可汗,立两个儿子为南北部的长官。

唐太宗表面上看这一举动是对薛延陀的优崇,实际上是在分化夷男的势力。

在这一间隙中,639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亡高昌国,进一步控制了西域。

跟着还册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本名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可汗,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在南面监视薛延陀。

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使得薛廷坨不能直接攻击中原地区。

唐太宗安排阿史那思摩重返草原,东突厥人早看出薛延陀并不高兴,也不愿冒险回去。

于是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出使薛延陀,赐夷男玺书,其文大意是:“当年大唐灭东突厥,并不想占其土地,只想赶颉利下台。

现在东突厥部众繁衍已多,按照当初的计划,安排他们回归故土。

大唐册你薛延陀可汗为大,突厥可汗为小。你在碛北,东突厥居碛南,不要相互抄掠,若有违反,大唐各问其罪”。

阿史那思摩率部落渡过黄河,薛延陀却以担心当年归附自己的东突厥部众叛归阿史那思摩为由,安排精锐骑兵,伺机突袭阿史那思摩。

唐太宗连忙下敕制止,薛延陀则回答:“至尊让我们莫相侵掠,薛延陀怎敢不奉诏,但东突厥反复难罪”。

阿史那思摩率部落渡过黄河,薛延陀却以担心当年归附自己的东突厥部众叛归阿史那思摩为由,安排精锐骑兵,伺机突袭阿史那思摩。

唐太宗连忙下敕制止,薛延陀则回答:“至尊让我们莫相侵掠,薛延陀怎敢不奉诏。

但是东突厥反复难信,它没有灭亡之前,连年杀中国人,动辄数以千万计。

至尊破东突厥,应当收其余众为奴婢,分给百姓,可是却把它像儿子一样养活着,结果呢?

结率却率众而反(贞观十三年四月,突厥贵族结率谋刺太宗,杀卫士数十人,后被斩)。

他们都是人面兽心,绝不可信。臣受至尊大恩很重,请为至尊诛杀他们”。

唐太宗没有答应,薛延陀感到唐朝可能当真十分袒护突厥部。

一系列动作终于引起夷男疑惧,于贞观十五年乘唐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思摩,直抵长城。

上一篇: 扁鹊三兄弟(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启发)
下一篇: 纵横唐末小说(纵横唐末右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