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资治通鉴》系列第三十篇
一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我们应该很熟悉。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富帅,名唤邹忌。
某日,梳洗打扮后的邹忌揽镜自照,觉得自己很帅。随即心头涌上一个问题:城北也有一个有名的帅哥,徐公,那么,他和城北徐公谁更帅呢?
于是邹忌问魔镜,哦,不对,问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帅?
妻子回答:你最帅,徐公哪有你帅?
邹忌不满意,又问自己的妾同样的问题。
妾同样回答:徐公哪有你帅?
邹忌还是不满意。后来,他又问拜访他的客人这个问题。
客人回答:徐公没你帅。
第二天,徐公亲自来了。邹忌一看徐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徐公似乎比我帅啊。然后又偷偷地照了照镜子,确认过了,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邹忌是个爱思考的人,立马反思出一个大道理:妻子、侍妾以及客人都没有说实话。他们为什么不说实话呢?因为他们有的向着我,有的畏惧我,有的有求于我。
自己反思了还不够,邹忌立马将这段经历以及这个大道理告诉了齐威王。
齐威王一听,有道理啊,于是大开言路,鼓励人民群众向自己提意见、大鸣大放。于是老百姓排着队到王宫中提意见。
从此,齐国崛起了。
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被选入语文课本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这里的邹忌,不仅聪慧、睿智、有自知之明,而且正派、一心为公,关键是还长得帅。
很正能量,是不是?
二
但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颠覆我们对这两个人的固有认知。
话说,有一天,齐国国都临淄城中,一个衣着华贵的人趾高气扬地进入一家算卦铺子。一进铺子,这人便排出十金,大大咧咧地说:“我是田忌的人,我家主公三战三胜,欲行大事,能不能成功?”
“欲行大事”,搞一个大事。这在古代就是造反的代名词。
我们不知道算卦的术士是怎么说的。总之,这人一走出铺子,立马就被逮捕。一番刑讯逼供之下,这人老实交代,田忌准备造反。
田忌我们很熟悉了,两次带领齐国军队战胜魏国,捍卫了齐国的国家利益。可谓齐国的栋梁之臣。
听过田忌准备造反,齐国轰动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邹忌安排、导演的一出戏。此时的邹忌展示了他的另一面——阴险、卑鄙、自私。他的目的,是诬陷田忌谋反。
三
中国历史上,一个人只要沾染上了“造反”这个罪名,就算是假的,也很难说清楚。即使最后证明是被冤枉诬陷的,也得脱层皮。
田忌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没地方说理去。他恨死邹忌了。
怒火攻心的田忌采取了最坏的解决方式,邹忌在临淄,所以田忌便组织人手攻打临淄。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抓住邹忌,就能把事情解释清楚。
但他的这一攻打,反而坐实了邹忌的诬陷。你纠集暴徒攻打国都,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但临淄岂是他临时纠集的家兵所能攻破的?
田忌不愿意坐以待毙,只好逃亡楚国去也。等他再次回到母国齐国,已是八年以后,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之后。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真实性不可靠,很难说是真的。不过,《战国策》中记载了很多邹忌正能量的事迹,我相信,邹忌应该确实有他大公无私的一面。
那么,哪个邹忌才是真实的邹忌?邹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这都是邹忌,邹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时而大公无私,时而阴险自私;时而睿智,时而颟顸;时而谦虚,时而嫉贤妒能。
历史,或者说现实,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
或者说,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往往是灰色的。
如果戴着道德审判的眼镜来观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可取之人,你只能看到虚伪与虚无。
只有抛掉道德审判的眼镜,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五
因为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往往是灰色的,所以,如果道德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那么,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美丽、高尚的东西。
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被人发现居然嫖娼,他由此失去了表演的资格。
天才的科学家,被人发现居然曾经造假,他由此也被拉进了科学黑名单。
卓越的企业家,被人发现居然家暴,他的商途由此断绝。
等等等等……
一个社会最可怕的灾难,就是被道德绑架。在道德的尺度下,没有什么东西经得起衡量;在道德的大棒下,没有人会幸免于难。
只有那些毫无审美、毫无创造力、毫无激情的伪君子们,在私利的驱使下,挥舞着道德大棒,四处扼杀天才的火花。
我们的世界将看不到五彩斑斓,世界将剩下一片荒芜、死气沉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