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

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

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征2012年第1期九江学院(卒土会科学版)(总第164期)No,1

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

2012年第1期九江学院(卒土会科学版)(总第164期)N

o,1,2012JournalofJiujiangUniversity(SocialscieceEdition)e.N01j

小说与新闻之问:《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征

王子成秦川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夷坚志》故事的文体,是介于古代小说与现代新闻之间的.这具体表现为:

无论

叙事者怎样不断变换手段,或竭力赋予真实故事的文学性,或设法增强荒诞故事的

真实感,

都只能使得故事的叙事介于真实与荒诞之间,使得故事文体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

关键词:《夷坚志》文体特征小说新闻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2)01—0058一(06)

《夷坚志》系笔记体志怪小说集,这是学界

对该着已界定了的文体和内容范围.笔记体决定

着该着的写实倾向,而志怪内容则又无可避免文

学因素渗入其间.现代的新闻报道是非常讲求

"事实"的一种文体,甚至把"真实性"视之为

"生命",因此特别强调"写实".《夷坚志》中的

"故事",实际上就是过去了的事情,是从前的

"新闻"和今天的"旧闻",但它在过去那个特定

的时间段里却是"新闻",只不过远在宋代没有

"新闻"这种称谓;当然,《夷坚志》在当时也绝

对不是今天文体意义上的"新闻",实属"旧闻

集",在今天则称之为"故事集".因此,从文体

角度讲,《夷坚志》故事是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

的.

尽管洪迈生活的宋代没有"新闻"体裁的概

念和称谓,但作为故事化"新闻"的《夷坚志》

文体,在古代被称之为"笔记",在特点上与今天

的新闻确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新闻六要素

来看,《夷坚志》故事基本具备;再从"真实性"

来看,《夷坚志》故事虽然不都是作者亲见亲历,

但其素材除少数摘录载籍外,绝大多数均来源于

作者的亲属,同事或近邻,是其亲闻.作者为了

证明其故事素材的真实可信,他不惜笔墨,或在

故事最后交代其来源以证其实,或在故事讲述过

程中交代事件发生的普遍性加以突出,抑或借故

事中人物之口交代故事始末加以强调.

就新闻的真实性而言,现代学者拟定了八条

标准(高钢《新闻写作精要》)判断其是非,即

为: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

异常性,人情味,趣味性等.这些标准在《夷坚

志》故事中,除时效性外,其余也都基本具备.

正因为《夷坚志》故事缺乏"时效性",所以它

们不是新闻,而是故事;但由于大多数故事颇具

异常性,亦富人情味和趣味性,有些故事在当时

也具有一定的显赫度,因此其影响力也就大.然

而《夷坚志》故事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

只能算作逻辑层面的"真实",即现代文论所说的

"艺术真实",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所以中国的学者往往把这类作品从载籍

的角度称之为"野史"或"稗官野史",而从文

学的角度则称之为"笔记小说"或"小说".所

谓野史,即不能列入正史的范围,其内容的可信

度与正史比要大打折扣,但还是可以作为正史的

某些补充,有其真实性的一面;所谓小说,其文

学性就不言自明.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夷坚志》

故事在文体上是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的.下面试

从叙事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夷坚志》故事文

体特征的某些具体表现及其社会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0YJA751057)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王子成(1989一),男,江西九江人,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秦川,女,文学博士,九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2年第1期九江学院?59?

,《夷坚志》故事的叙事模式源于史传又超

越史传

所谓"叙事模式",是指故事叙事诸要素在文

体结构顺序上所遵循的模式.而《夷坚志》故事

在结构上,依循史传文体的叙事方式又有所变化;

在内容上,既用春秋笔法,暗含褒贬,但有时又

直抒胸臆,旗帜鲜明.所以说,《夷坚志》故事的

叙事模式是源于史传又超越史传.

这里所说的"史传",既包括以事为中心的编

年史和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在内,同时也

包括以史实为依据的史传文学.不过作为史传的

历史与以史实为依据的史传文学的区别有时难以

分辨,譬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

等,在历史学家看来是历史,而在文学家眼里则

属文学,它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明显的界限.而

本文所谓史传模式则是泛指,既包括史籍范畴的

史传(上举诸例都在"史"的范畴),也包括文

学范畴的史传(这里专指以人物为中心的传奇文

和散文中的人物传记).换种角度说,《夷坚志》

之前的中国史籍文本的叙事形式,是经历了由先

秦古史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到汉代的

《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来结

撰史实的叙事历程,而《夷坚志》故事中的写人,

述事,记言,载物等方面,则明显受到此前史籍

文本叙事模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记文学的影

响,表现出类似史传结构形式的叙事特点.

概而言之,史传的结构顺序一般为:时间+

地点+人物(或事件)+作者的评论(或人物+

时间+事件+作者的评论);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寓诸叙事的过程中,表现得委婉曲折.然而,《夷

坚志》故事的结构顺序则更加灵活,作者的观点,

态度和感情表达或直或曲,亦明亦暗,显示出其

自身的特点.

首先,从结构上看,《夷坚志》的叙事结构因

故事的核心内容不同而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内容,

其结构顺序也不尽相同.同为记人的故事,《孙九

鼎》即为: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如说"孙

九鼎,字国镇,忻州人,政和癸巳居太学.

……

.而《刘厢使妻》则为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如说"金国兴中府有刘厢使者,汉儿也.

……

时金国皇统元年,即绍兴十年庚申也."《丰

城孝妇》则为时间+事件+人物+评论,如说

"乾道三年,江西大水,滨江之民多就食他处.丰

城有农夫挈母妻并二子欲往临川,道间过小溪,

夫密告妻曰……不孝之诛杀,其速如此."还有许

多故事根本没有时问交代,如《神告方》《马述

尹》《马先觉》《雷火烁金》《萤虎报》等,完全

超出"史传"的叙事程式,可以看作《夷坚志》

叙事的创新.

其次,从内容来看,《夷坚志》故事在叙述过

程中,除借用春秋笔法,委婉表达作者的感情和

褒贬色彩外,还有许多篇章则直接用标题来表明

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有着鲜明的褒贬色彩,

深寓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如《丰城孝妇》《不葬

父落第》《不孝震死》《杜三不孝》《雷击王四》

等,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限于篇幅,现引

录《丰城孝妇》一则以窥豹一斑:

乾道三年,江西大水,滨江之民多就

食他处.丰城有农夫挈母妻并二子欲往临

川,道间过小溪,夫密告妻日:"方谷贵

艰食,吾家五口难以偕生,我今负二儿先

渡,汝可继来.母已七十,老病无用,徒

累人,但置之于此.渠必不能渡水,减得

口,亦幸事."遂绝溪而北.妻悯孤

老,不忍弃,掖之以行,陷于淖.傥而取

履,有石隘其手,拨去之,乃银一笏也.

妇人大喜,语姑日:"本以贫困故,转徙

他乡,不谓天幸赐此,不惟足食,亦可作

小生计.便当却还,何用去?"复掖姑登

岸,独过溪报其夫.至则见儿戏沙上,问

其父所在,日:"恰到此,为黄黑斑牛衔

入林矣."遽奔林间访视,盖为虎所食,

流血污地,但余骨发存焉.不孝之诛杀,

其速如此.是时蓝叔成为临川守,寓客黄

彰彪父自丰城来,云得之彼溪旁民,财数

日事也.…

这个故事通过简单的叙述和人物语言,将男

女主人公品性的优劣生动地展现出来,且叙事的

字里行间亦表达了作者的好恶和褒贬.甚至可以

说,作者的褒奖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如对媳妇的

褒是直接用标题来凸显;而对不孝子的贬,则在

"不孝之诛杀,其速如此"的感叹中表露.从叙事

的目的性来看,这个故事旨在做正面宣传,目的

是要敦崇孝道.其"正面"表现在:一是故事虽

然同时写了孝与不孝,但标题不用"丰城不孝子"

而是用"丰城孝妇";写儿子的"不孝",意在通

过对比来突出媳妇的"孝".二是在常人看来,媳

妇与婆婆没有血缘关系,用媳妇孝顺婆婆的事例

60'王子成秦川:小说与新闻之间:《夷坚志》故事的文体特征

来做正面宣传,自然要比儿子孝顺母亲事例的效

果更好,感染力更强,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丰城孝妇》在艺术上也很成功,譬如这个篇

幅不足三百字的小故事,几句朴实的话语,几个

简单的动作,却能使得情节波澜有致,人物性格

鲜明突出,农夫"密告"妻子的一番话,反映了

农夫的不肖,不孝,自私与无奈;而"妻悯孤老,

不忍弃,掖之以行,……复掖姑登岸"中的

"悯","不忍"和两个"掖",则体现了"孝妇"

的善良和仁慈.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背景

中,展示了夫妇俩绝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结

果,教育意义非常明显.

二,"时间"在《夷坚志》叙事结构中的永

恒与超越

时间和空间是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重要性表现在:时间是故事结构的绳,它将所有

素材连缀起来形成故事,否则,素材就只能是一

堆零碎散乱的材料,无法形成故事整体;而空间

则是盛载故事的容器,没有空间这个容器,故事

也就无所依托.诸如故事情节的连接,人物形象

的塑造,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表现等等,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时空要素的存在,

也就没有叙事文学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小说文

体的存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时空"在叙事文

学中的永恒性.然而,《夷坚志》故事在叙事诸要

素中,更加侧重时间因素,体现出时间叙事的永

恒性特征,但在特定条件下,又表现出对永恒性

的超越,上文所举无时间故事的例子就是明证.

(一)时间叙事的灵活性及其作用

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故事叙述过程中用来

代表年月日时的具体时间词,即英文中的when.

《夷坚志》中的时间词在叙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非

常灵活,有的置于故事之首,有的置于其中,有

的置于其尾.将时间词置于故事开头的如《冰龟》

《犬异》《韩郡王荐士》等;置于故事中间的如

《冷山龙》《郑氏得子》《佛救宿冤》等;而置于

故事末尾的如《刘厢使妻》《横山火头》《陈异得

官》等.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之中多处用时间词的,

如《韩小五郎》《蓝氏双梅》等.

时间词所处位置的不同,其地位,作用也就

不一样.置于开头的,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整

个叙述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起强调作用.

请看时间词置于开头的《冰龟》:

戊午夏五月,汴都太康县一夕大雷

雨,下冰龟,亘数十里.龟大小不等,手

足卦文皆具.

由于"天雨冰龟"现象在历史上不只一次出

现,而故事叙述的是指发生在戊午夏五月那个特

定时间的现象,将它置于开头意在强调.《犬异》

也是如此:

金国天会十四年四月中,京小雨,大

雷震,群犬数十争赴土河而死,所可救者

才一二耳..]

时间词置于故事中间的,说明故事发生的时

间在诸叙事要素中处于次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

特别强调的必要,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反倒是

叙事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请看《冷山龙》的时

间交待:

冷山去燕山几三千里,去金国所都五

百里,皆不毛之地.绍兴已卯岁,有二

龙,不辨名色,身高丈余,相去数步而

死.冷气腥焰袭人,不可近.一已无角,

如被截去;一额有窍,大如当三钱,类斧

凿痕.陈王悟室欲遣人截其角,或以为不

祥,乃止.先君所居,亦曰冷山,又去此

四百里.[]

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或叫主要信息)是说

"去金国所都五百里"的冷山,出现两条死龙.但

故事叙述者在向读者转达这个信息时,不想做简

单叙述,而是要作活灵活现的描述.以"绍兴己

卯岁"这个时间词为界,前面是关于冷山的介绍,

后面则是对两条死龙以及相关内容的说明.假如

把"绍兴己卯岁"这个时间词去掉,那么不仅信

息转达不全,而且在语气上也显得突兀.因此

"绍兴己卯岁"的交待,既使得叙事完整,同时又

起到承上启下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时问词置于故事末尾的,一般来说,只起补

充说明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补充,虽然不影响

故事内容的完整性,但对故事的真实感,影响力

或多或少有些减弱.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厢使妻》

中的叙事时间问题.为便于分析,现将原文引录

于此:

金国兴中府有刘厢使者,汉儿也.与

妻年俱四十余,男女二人,奴婢数辈.一

日,尽散其奴婢从良,竭家资建孤老院.

缘事未就,其妻施左目,以铁杓剜出,去

面二三寸许,方举刀断其筋脉,若有物翕

2012 年第1 期九江学院?61?

然收睛入,其母俨然.如是者三,流血

被体,众人力劝而止.明日,举杓间,目

已失所在,不克剜.又明日,复如故.精

神异常,众皆骇而怜之,争施金帛,院宇

遂成.时金国皇统元年,即绍兴十年庚申

也.[]

这个故事旨在称颂刘厢使夫妇解散奴婢,竭

家资建孤老院的义举,但由于资金短缺,"缘事未

就",刘厢使妻便使出魔术般的手段以博得众人的

同情和施舍,院宇才得以完工.这个故事是以写

人为目的的,在叙事方法上要尽量做到以事显人.

为了突出人和事,故事先叙述刘厢使妻煞费苦心

扮演的全部经过,以突出重点,然后再补充交代

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事实上,《刘庸使妻》在叙事过程中从头至尾

都用了时间词,只是它们不是确指.这就有必要

对"时间词"作一分辨.时间词有定指和不定指

之分,表年月日时的具体时间,是定指;某日,

某时或某年,某月的形式则属不定指.显然,不

定指词使得叙事时间和叙事内容虚化,也正是由

于叙事时间和内容的虚化,所以其故事性更强,

也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刘魔使妻》中所用不定

指时间词如"一日","明日","又明日",便将

三天的情况连缀形成故事的有机整体,同时还凸

显刘魔使妻自残行为程度的加强.也正是由于刘

庸使妻一日复一日的进逼,所以才有"众皆骇而

怜之,争施金帛"的艺术效果,才有"院宇遂

成"的最终善果.至此,凑者那颗绷紧的心弦也

随之得以放松.最后定指时间的补充交待,特别

是"金国皇统元年,即绍兴十年庚申"的双重交

待,无疑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

用时问词来证明叙事的真实性,《韩小五郎》

是又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引录于此:

韩小五郎,抚州市人也.淳熙十五年

正月某日午间偃息于榻,至晚而亡.明年

:-71,有客从岳州来,附其书至家,妻捧

玩怖泣,书中云:"闻家中失一银瓶,不

必冤他人,正在我处.至秋深,我自归看

妻子."妻久以失瓶为念,乃启瘗发棺,

将火化,果得瓶,而中空无尸.及九月,

忽还家,云元不曾死,即日起居如常.绍

熙元年正月,又谋出外,妻劝其且宁居.

至夜半潜起,于厅前自缢,复敛葬之.六

月,又在荆南寄信,但言我今番带去松文

剑一口,其家以近怪,虑是妖妄附托,决

计火其尸,迨启棺,唯有剑存...

这个故事原本荒诞,但由于叙事过程中多处

用了时间词,且人证,物证俱在,有鼻子有眼,

令读者不由得不信.

(二)无时空叙事,是对时空叙事永恒性的超

叙事文体一般都得交代具体的时间,空间信

息,若没有时空信息,便不成其为叙事文体,这

就是时空叙事在叙事文体中的永恒性特征.但在

上一篇: 《夷堅志(全四冊)》
下一篇: 从《夷坚志》看宋代女性的婚姻生活.pdf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