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拾遗记》三论

《拾遗记》三论

《拾遗记》三论《拾遗记》 小说理论 戏谑精神 民俗 道教

【摘要】:王嘉《拾遗记》是一部重要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以往对它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大多各有所长,但综合起来看,在王嘉生平与《拾遗记》版本的考据上目前已形成了一些定论,若想深入研究,难以产生新的创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拾遗记》文学研究上,艺术特色评析流于表层,大多人云亦云,还有待深入综合论析;在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上,研究视野相对狭窄和空泛,还有待于拓展和深入。此外,大多作者集中于王嘉正文的研究,鲜少有人将萧绮录语也纳入《拾遗记》文本来理解,因此,将其与《拾遗记》正文看做一个整体的思考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鉴于此,本论文综合运用了叙事学、民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选择了前人论述不够的《拾遗记》萧绮叙录、戏谑的审美精神和民俗的道教化三个方面展开学术考察,这对于推进《拾遗记》研究,梳理古小说发展轨迹,揭示汉魏六朝民俗与宗教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拾遗记》萧绮叙录中的小说理论。《拾遗记》以其叙录结合的体制开中国小说评点派之滥觞。萧绮用四种不同类型的录语对正文进行品评,在中国古代小说文艺批评的核心概念上,取得了高于同时代人的理论成就,为古小说批评作出了贡献。同时录语的加入形成了干预性叙事,昭示了一种新的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式的产生。第二部分论王嘉《拾遗记》的戏谑化审美精神。王嘉在《拾遗记》中有意追求奇异性叙事,在帝王、后妃形象的塑造上颠覆了经典叙事;在异族形象和远国殊乡的想象图景中,表现出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民族观,形成了充满反讽戏谑性审美精神,加强了小说的文学性,拓展了古小说的审美疆域。第三部分论《拾遗记》的民俗事项及其道教化特色。《拾遗记》中记录了大量魏晋民俗事项。这些民俗事项以饮食习俗暗示道教服食修炼法,在名物传说、名山传说及节庆风俗中杂糅进道教因素,体现出民俗的道教化倾向。

上一篇: 野史趣闻 第70章 吕留良惨剧
下一篇: 《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