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历史人物数不胜数,纷乱的三国年代更是英雄辈出,但除了这些历史人物,在纷乱的三国年代,更是催生出一种制度的萌芽,那就是史官制度。史官制度设置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通通释·史官建置》中曾言: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辖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可知我国史官建置较早,在经历春秋战国,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史官制度已有了雏形,出现了太史之类的史官,而到了三国时期,我国史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晋书·职官志》中就记载道: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
可见在三国魏明帝时期,我国出现了专职的修史官员——著作官,结束了两汉以来有其名而无其官的现象。本文笔者将聊聊三国史官建置、职能、和其对后来朝代的影响。
三国史官建置
一、曹魏史官建置
曹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两汉以来史官制度的一些特点,但也根据当时客观环境,对其史官建置有所变革。因而曹魏时期的史官设置就表现为,对前代既有继承,同时也有所创新。
专职史官——著作官
著作之名源于东汉,东汉时著作有其名而无其官,而其修史之所为兰台,据《史通通释》卷11《史官建置》记载: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
显然这一时期并没有专门的修史官员,一般皆以它官兼修国史。到了魏明帝太和中期,著作郎不再像东汉那样只是名誉称号,开始成为专职的修史官员。在《通典》卷26《职官八》记载:
"魏明帝太和中,始置著作郎官,隶中书省,专掌国史。"
在《三国会要》卷25《职官四》中也记载:
"(著作郎)掌修国史,明帝太和中始置,隶中书省,或为兼官。"
由此我们能发现,著作之名源自东汉,但当时有其名而无其官,只是对在东观兼修国史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到了魏明帝太和时期,设著作郎之职,著作之官遂正式成为史官之职。在《通典》卷36《职官十八》中记载:
"魏官置九品:自魏以下,并为九品,其禄秩差次大约亦如汉制……第六品……著作丞郎。"
在《文献通考》卷51《职官考五》记载
"(著作郎)中间唯魏明太和中史职隶中书"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著作官源于东汉时期,当时是对撰修国史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到了魏明帝太和中期,使著作之官遂正式成为专掌修史的官员,其在曹魏的九品中排第六品,隶属于三品中书。
二、孙吴史官建置
三国孙吴时期在编修史书中也曾设置史官如:左、右国史
左、右国史
东吴孙皓在位时设置左、右国史,据《史通通释》卷11《史官建置》记载:
"吴归命时有左右二国史之职"
但左、右国史的发源应当可以追溯到周代,据《通典》卷21《职官三》记载:
"当王莽时……盖效古'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孙吴应该是在古代史官的基础上而有所变更来设置的左、右国史之职的。
三、蜀汉史官建置
蜀汉政权在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从昭烈帝刘备章武年间到后主刘禅炎兴时期,总计42年,并且也是三国中建国最仓促,底子最薄的一个政权。因此在职官建置方面并不是那么的健全,其中蜀汉有无史官建置在后代一直争论不休,起因源于陈寿在《三国志》卷33《后主传》中记载的一段: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代很多学者依据陈寿这段史料记载,来争辩蜀汉时期有无史官设置。但笔者认为蜀汉的史官应该有秘书令。蜀汉自认为承接东汉政权而来,因此在官职设置上也就极力的去模仿东汉的官职体制设置。依据《晋书》卷24《职官志》中记载:
"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东观、秘书都始建于东汉时期。"汉之兰台及后汉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而两汉的史官皆具有著述与负责掌管图书秘籍的职责。如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为太史令时曾观石室之书,据《通典》卷26《职官八》记载:
"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之于外府。"而成《史记》。
可见负责图籍和著述,是两汉史官的重要职责。蜀汉的东观、秘书也应有此职能。
三国时期史官的职能
一、曹魏史官之职能
曹魏史官的职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记录皇帝起居的职能。第二、参与编撰史书的职能。
1、起居注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的言行,它是史官进行修史的重要材料和依据。两汉时期并没有专职官员负责皇帝起居记录,据《通典》卷21《职官志》中记载:
"则汉起居注似在宫中,为女史之任。又王莽时,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其言行,此又起居之职。"
起居注原本之意,据《汉书》卷30《艺文志》记载: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但往往统治者都做不到这一点。但到了曹魏时期起居注的执掌发生了变化,由著作郎、佐郎来记录。
近代朱希祖《汉唐宋起居注考》曰:
"魏晋时,始有著作郎,而起居注或有为其所撰者。"
2、修撰《魏书》
曹魏时期《魏书》的修撰主要是著作郎、佐郎来完成的,而《魏书》的修撰起始时间应该是在魏文帝黄初年间,据《史通》外篇卷12《古今正史》记载:
"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谬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
可知《魏史》的修撰从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开始的。那么《魏书》的修撰经历的一个怎样的过程了,在《史通通释》外篇卷12《古今正史》记载:
"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谬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可以知道:魏文帝黄初初年,已经有了编撰一部《魏书》的打算,因此就任命当时担任尚书的卫凯去编撰,到了魏明帝时期再一次任命卫凯与谬袭撰修史书,然并未成功。其后任命侍中韦诞等人来修撰史书,而这个修撰时期为齐王曹芳在位时期,这个时期正为曹氏政权与司马氏政权斗争最为尖锐的时候,曹爽秉政,但不久后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事件"夺去了曹魏政权,而嘉平四年应璩去世,后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又任命王沈、阮籍、荀顗共撰《魏书》,"王沈……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到了元帝景元年间有任命孙该来参与修撰《魏书》,最后任命王沈一人独修《魏书》,终成44卷。
由此我们能过发现,曹魏时期著作官具有掌起居注与修史的职责,著作官执掌起居注,停留在有其职而无其官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记载起居注的制度,但与两汉相比,却有了一定的进步,不再是"女史之任",而是让专职史官——著作郎来执掌。《魏书》的修撰则为著作官的专职,已不史东汉有其名而无其官状况,著作郎成为专门负责史书修撰的官吏。
二、孙吴史官之职能
左、右国史乃孙吴政权自创,而左、右国史的设置,也依据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而设立的,其主要职责乃是修撰国史和记注。
左、右国史执掌史书修撰和记注
左、右国史设置于孙皓时期,其主要为修撰《吴书》而设立的,韦昭在孙皓元兴、甘露时以侍中的身份领左国史修撰《吴书》,薛莹也以左国史的身份修撰《吴书》,据《三国志》卷53《薛综传》中记载:
"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
可见左国史在东吴时期担任着史书修撰的职责。在现可査资料中,在孙吴曾担任过右国史只有华霰一人,然华霰修撰《吴书》是以东观令的身份来参与的,在《三国志》卷53《薛综传》中记载:
"臣愚浅才劣,適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
尽管华霰是一种谦虚的退让,但是也可看出右国史不直接负责史书的修撰,而掌握记注之职。这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左、右国史在孙皓时期设立,左国史一般执掌史书的修撰,右国史则主要负责记注。《吴书》的修撰在后期主要是左国史来完成的,可见左、右的设立主要为修撰史书而设立的。
三、蜀汉史官之职能
蜀汉史官建置主要承接东汉官制,因此在职能上也就继承了东汉秘书的掌著述和掌管图书秘籍的职能,东观则成为著述职官与藏书之地。因此笔者将对其蜀汉的史官职能进行概述。秘书之职,蜀汉的秘书有著述之职能,以郤正、陈寿等为例,在《三国志》卷42《郤正传》记载:
"(郤正)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于催驱《达旨》。"
郤正校法前代的儒者,借助文章表露自己的思想,篇名叫《释讥》。陈寿在追悼郤正时记载到
"凡所著述诗论赋之属,垂百篇。"
又载
"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今。性澹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杨、班、傅、张、蔡之侍遗文篇幅,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
可以看出蜀汉时期秘书有着著述与掌管图籍的职能。
三国史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以来史学的成就不是太高,这与当时社会动荡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蜀汉政权取得的成就更低,但是三国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它上乘两汉史学之风,对其史官制度上进行了吸收,同时依据当时客观环境又有所变更,然而并没有完善,只是处于萌芽阶段。西晋之后吸收了三国史学,对其后来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晋以来史官建置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曹魏时期著作官制度,曹魏时期史官主要是著作官。这被西晋统治者所继承,晋惠帝改武帝时期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其后成为著作省,但仍就隶属秘书,据《唐六典》卷10《秘书省》记载:
"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后又别自名省,曰著作省,而犹隶秘书。"
而著作官只管史书的修撰,"专掌史任"。在《文献通考》卷56《职官考十》中也记载:
"晋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令秘书既典文籍,宜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后别自置省(谓之著作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
同时著作郎、佐郎执掌起居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像曹魏时期"有其职而无其官"据《史通
通释》外篇卷11《史官建置》记载
:"又按《晋令》,著作郎掌起居集注,撰录诸言行勋伐旧载史籍者。"'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西晋统治者依据当时的需要对著作官掌管起居注也形成制度化,这也是对曹魏以来史官制度进行了革新与吸收。
结语:
三国时期经历60余年,各政权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史官制度。曹魏的史官制度更是被西晋统治者所继承,并对后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国史官制度是研究三国史学的一把钥匙,对三国史与三国史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三国历史,不断挖掘新资料,同时借助考古所发现的新成果,从而推动三国史官制度研究不断前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