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魏明帝曹叡驾崩前七日,各派权力斗争及顾命改易大事梳理

魏明帝曹叡驾崩前七日,各派权力斗争及顾命改易大事梳理

魏明帝曹叡驾崩前七日,各派权力斗争及顾命改易大事梳理魏明帝曹叡病重策立托孤大臣、改易托孤大臣、直至去世前后不到七天,而这七天,是曹魏宗亲、曹叡宠臣、曹魏元老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七天也决定了曹魏之后的结局。到了西晋时期

明帝曹叡病重策立托孤大臣、改易托孤大臣、直至去世前后不到七天,而这七天,是曹魏宗亲、曹叡宠臣、曹魏元老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七天也决定了曹魏之后的结局。到了西晋时期,中书监荀勖曾提出以魏正始元年作为编纂晋朝历史的起年。虽然最后朝廷以贾谧等人泰始限段为依据,不过景初与正始之际的这次权力交接,意味深远,笔者权当抛砖引玉,简要梳理这期间发生的事件。

【序】景初二年十二月初八(238年12月31日),魏明帝患病。去世前第七日: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辛巳】(239年1月16日):

曹叡病情加重,准备安排后事。

1.立郭夫人为皇后。

景初元年九月庚辰,曹叡赐死了毛皇后,之后并未再立皇后,直至病笃,立郭夫人为后。

2.确立辅政班底。

诏命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为顾命大臣,共同辅政。

这五位辅政大臣与曹叡的关系非比寻常:

曹宇:明帝少与宇同止,常爱异之。及即位,宠赐与诸王殊。

曹爽: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宠待有殊。

曹肇:肇之弟纂,字德思,力举千钧,明帝宠之,寝止恒同。

秦朗:及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车驾出入,朗常随从。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蘇,数加赏赐,为起大第于京城中。

夏侯献:曹魏时期担任中领军的必是皇帝极为信任之人,且资历高的中领军称为领军将军。

对于曹叡的辅政大臣安排,作为首席辅政大臣曹宇对此诏命一直推让。但这应该是曹宇的表演,作为曹叡的叔父,一直以来于曹叡保持亲密关系,如果曹宇真的不愿参与政事,何必等到此时在推脱,曹宇这年夏天就来到了洛阳,假如曹宇诚心推辞,也未见其有推荐之人。所以,“陈诚固辞”可能就是套话罢了。

立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谷。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三国志·明帝纪》

冬十二月,明帝疾笃,拜宇为大将军,属以后事。——《三国志·燕王宇传》

帝疾困,遂立为皇后。——《三国志·明元郭皇后传》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三国志·刘放传》

肇之弟纂,字德思,力举千钧,明帝宠之,寝止恒同。尝与戏,赌衣物,有所获,辄入御帐取而出之。——《太平御览》引《曹肇别传》去世前第六至五日: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壬午】至二十六日【癸未】(239年1月17日至18日)1.中书省与辅政大臣矛盾日显

辅政大臣夏侯献、曹肇、秦朗开始对刘放、孙资久典机任、久专权宠甚为不悦。

刘放、孙资担忧一旦明帝驾崩,二人必遭清算,为求自保,暗中开始谋划离间之计,但这两天曹宇一直在明帝身边,二人暂时无法进言。

2.辅政大臣筹画阻止司马懿入洛

曹宇为明帝出谋划策,调司马懿从河内郡西行至长安。

夏侯献等人建议明帝令司马懿走轵关西入长安,阻止其南下洛阳。

3.司马懿行军延缓观望洛阳局势

在司马懿出征辽东前,魏明帝曾问司马懿多久回来,司马懿答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司马懿擅长对于时间的精准把握和极限操作,景初二年有闰月,司马懿春正月出征,理应十二月大军返回洛阳。可是,史书记载至十二月底,司马懿的大军距离洛阳还有400里,司马懿的军队至少要再走十一天才能抵达洛阳。那司马懿为什么违背了与曹叡约定的一年之约呢?

个人推测,明帝十二月初八,开始患病,理论上,司马懿几日内已得知消息,便开始有意放慢行军速度,观望局势。半个月后,司马懿得知皇帝病危,宗亲五大臣辅政的消息后,或许也在担忧自己的命运。他当时唯一能做到就是牢牢的抓住军队,放慢军队行军速度,局势不明朗前不贸然回洛阳。

*自曹叡诏命辅政大臣的这三天,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原文

放、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世语》

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因图间之,而宇常在帝侧,故未得有言。——《汉晋春秋》

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从河内西还,事以施行。——《魏略》

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遣懿便道自轵关西还长安。——《资治通鉴》

宣王在汲,献等先诏令于轵关西还长安。——《世语》去世前第四日: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甲申】(239年1月19日):

曹叡命若游丝,气息微弱。

曹宇见此情形知明帝来日无多,便离开明帝寝宫,与曹肇商议后事。

1.刘放、孙资率先发难,施行扳倒曹宇集团的计划。

第一步,分化曹爽与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关系;

曹爽虽然属于五位辅政者之一,但是曹爽应与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关系一般。曹爽能力平平,曹宇有事更多是找曹肇、夏侯献商议。或许,在一开始,曹爽就感觉被曹宇等人排除在权力核心外。孙刘二人正是利用这种矛盾,才得以“因图间之”,即首先分化辅政团体。

第二步,罢免大将军曹宇,以曹爽代宇;

刘放、孙资深知辅政大臣是以曹宇为首的,不替换掉曹宇,无济于事。并且送给曹爽一个顺水人情,双赢。

第三步,召司马懿回京与曹爽共辅政;

因司马懿征辽东的胜利,刘放、孙资参谋有功,明帝进封刘放方城侯,孙资中都侯。

司马懿前线的胜利,自然离不开刘放、孙资在后方的大力支持,当时很多人建议司马懿大军撤回来,明帝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刘放、孙资参谋有功应该是支持这场战役,并且相信司马懿的,以司马懿的机敏必然投桃报李,所以,刘放、孙资觉得选择司马懿回来辅政显然对自己有利。

第四步,剥夺曹肇、秦朗入宫之权力。

刘放、孙资以诏罢免曹宇,但是曹肇、秦朗如果再度入宫,魏明帝如果再改诏,则二人之前的努力又将前功尽弃,于是当天晚上,二人在宫中宣诏禁止让曹肇等人入宫。

2.曹叡躺在病榻之上,处理了这五件事。

一、相信刘放、孙资对曹宇等人的控诉,并大怒;

二、同意罢免辅政首席大臣曹宇,以曹爽代宇;

三、相信曹肇的建言,追回之前的诏书;

四、再次相信刘放、孙资的建言,并让刘放执手强作手诏;

五、让中常侍辟邪将手诏交于司马懿。

3.司马懿的动向

司马懿理论上已收到了第一封诏书,即司马懿从河内郡西还长安镇守关中。并且收到了第二封诏书,即令司马懿于轵关西还长安。于是司马懿开始向白屋方向行军。

免大将军曹宇,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三国志·明帝纪》

受署四日,宇深固让;帝意亦变,遂免宇官。——《三国志·燕王宇传》

甲申,帝气微,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间,惟曹爽独在。放知之,呼资与谋。资曰:“不可动也。”放曰:“俱入鼎镬,何不可之有?”乃突前见帝,垂泣曰:“陛下气微,若有不讳,将以天下付谁?”帝曰:“卿不闻用燕王耶?”放曰:“陛下忘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统政,外有强暴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远虑存亡,而近系恩旧。委祖宗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外内擁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帝得放言,大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 放、资出,曹肇入,泣涕固谏,帝使肇敕停。肇出户,放、资趋而往,复说止帝,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于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汉晋春秋》

帝引见放、资,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 放、资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资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资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三国志·刘放传》

帝既从刘放计,召司马宣王,自力为诏,既封,顾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诏授太尉也。”辟邪驰去。——《魏略》

帝问放、资:“谁可与太尉对者?”放曰:“曹爽。”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曹肇弟纂为大将军司马,燕王颇失指。肇出,纂见,惊曰:“上不安,云何悉共出?宜还。”已暮,放、资宣诏宫门,不得复内肇等,罢燕王。肇明日至门,不得入,惧,诣延尉,以处事失宜免。帝谓献曰:“吾已差,便出。”献流涕而出,亦免。——《世语》去世前第三日: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乙酉】(239年1月20日)辅政集团的覆灭

曹宇被罢免后,所谓“泣而归第”,应是其洛阳居所,景初三年夏,曹宇才返回邺城。

曹肇不得入宫门,惊惧之下,诣延尉,以处事失宜,被免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曹肇行为确有不端;

夏侯献是领军将军,理应在宫中,明帝直接让夏侯献卸任,夏侯献流涕而出;

秦朗也一并被免官,自此之后再无记载。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三国志·曹休传》去世前第二日:景初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丙戌】(239年1月21日)

司马懿的动向:

1.司马懿抵达白屋。

白屋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司马懿从汲县至白屋三天走了25公里,约汉魏时期60里,司马懿之前向曹叡保证的还百日,辽东据洛阳3600里,那行军速度约在36里一天。所以司马懿有意放慢了行军脚步是毋庸置疑的。

2.司马懿又收到了三封诏书。

第一封即最开始刘放、孙资起草发出的让司马懿入京的诏书;

第二封即曹肇苦劝明帝,下诏追停并阻止司马懿前来的诏书;

第三封即刘放强执帝手写的诏书。

3.司马懿已完全探明洛阳皇宫内外的举动。

司马懿收到曹叡手诏,察觉出事态严重性,通过询问辟邪了解得知宫内大事。

4.司马懿坐着追锋车飞驰向京师。

按白屋距离洛阳400里,相当于现今160公里左右,追锋车的车速若在15-20 km/h,可以保证一晚上赶回洛阳。

先是,诏帝便道镇关中;及次白屋,有诏召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帝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晋书·宣帝纪》

放、资惧,故劝帝召宣王。帝作手诏,令给使辟邪至,以授宣王。——《世语》

辟邪又至,宣王疑有变,呼辟邪具问,乃乘追锋车驰至京师。——《世语》

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从河内西还,事以施行。宣王得前诏,斯须复得后手笔,疑京师有变,乃驰到,入见帝。——《魏略》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原文

去世当天日: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丁亥】(239年1月22日)1.立曹芳为皇太子

按曹叡临死之际才立太子,应是深感立太子时机尚未成熟,八岁的曹芳年龄尚小,曹芳的身世之谜满朝公卿对此颇有非议,曹叡立皇后,又改易辅政大臣,为的就是几方势力一起扶保幼帝。当然曹叡最终将事与愿违。

2.司马懿入宫,曹叡病榻前托孤

司马懿直排阁入,明帝将齐王、秦王叫了过来,让齐王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嘱咐司马懿这就是未来的君主,生怕司马懿认错了。可见身处太尉的司马懿此前从未见过曹芳。曹叡在榻前正式任命曹爽、司马懿为曹芳的辅政大臣。司马懿见明帝忍死待君“感动”的顿首流涕,并在榻前保证"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让曹叡“放心”。

3.令孙礼为曹爽大将军长史,辅佐曹爽

明帝临崩之前,在弥留之际,感觉以曹爽、司马懿辅政,有一种不稳妥的感觉,故令孙礼为曹爽大将军府的长史,希望能辅佐曹爽。而明帝事以愿违,孙礼不久即与曹爽不和,随出为扬州刺史。

孙礼床下受遗诏,亦是极不寻常。而在明帝床前受诏的人物,如刘放、孙资、司马懿、孙礼等人,在高平陵之际达成了合作,一举扳倒了曹爽。孙礼未成为曹爽的助手,反成曹爽集团的催命符,亦不胜唏嘘。

4.曹叡驾崩,皇太子曹芳即皇帝位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即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三国志·明帝纪》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三国志·齐王纪》

劳问讫,乃召齐、秦二王以示宣王,别指齐王谓宣王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宣王颈。——《魏略》

时太子芳年八岁,秦王九岁,在于御侧。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魏氏春秋》

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晋书·宣帝纪》

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三国志·刘放传》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三国志·孙礼传》【尾声】

景初三年的正月曹叡去世,正始十年的正月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等拜谒高平陵……

景初三年春正月癸丑,葬高平陵。——《三国志·明帝纪》

奏爽曰:“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三国志·齐王纪》

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三国志·曹爽传》

魏明帝景初中,童谣曰:“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东还当奈何!”及宣王辽东归,至白屋,当还镇长安,会帝疾笃,急召之,乃乘追锋车东渡河,终翦魏室。——《宋书·五行志》

上一篇: 怎么理解《钟繇传》注引《魏略》的“顾念孙权,了更妩媚”?
下一篇: 梳理版本源流 呈现宋本原貌 ——读《太平广记会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