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伪书的危害与价值浅 议 伪 书 的 危 害 与 价 值 【摘要】伪书的出现尤其时代历史背景,本文分析了伪书的危 害和利用价值,指出正确对待伪书的态度。 【关键词】伪书危害 价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的死书,【 】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 1”;假者,伪也;“伪书”即“著者,著【 】2 作时代或来历不可信的书本。 ”伪书的存在,给后人研究古籍, 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造成人为的障碍。当然,古人作伪的原因很多,受其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 文化影响,即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包括社会需求和社会控伪力 等等。其产生有主观也有客观原因,如托古自重、立说争胜、邀 赏牟利、诬陷栽赃、后人误入和满足个人虚荣心等原因。梁启超 在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第二章)》和曹书志的 《中国古籍辑轶 学论稿》等其他大家对其成因多有论述,在这就不再赘述,笔者 主要从伪书的危害与价值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一、 伪书的危害。“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 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 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威胁,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 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 】 3 。”郭沫若先生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伪书的危害性。笔者认为伪 书的危害性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伪书对真书、读者和作者的不良影响。相较与“真书”,伪书可以歪曲原意,甚至造成该书的名存 实亡。对于读者而言,伪书可以混淆视听,误导认知;同时还可 以先入为主,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定性思维,从而使读者成为该学 说的“信徒”。对于真正的作者,是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和名 誉,造成后人对作者的误解。 2 、伪书影响道德政治。如 《论语·阳货》中有“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句, 崔东壁就指出这是《论语》中的“伪文”,实际上是战国中叶朝 秦暮楚的政客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遮羞布和挡箭牌,捏造孔子假事 来为自己开脱。又如《论语·先进》中孔子让几个弟子“各言其 志”,子路、冉有、公西华说了自己的志向,孔子都不以为然, 当曾皙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表示赞同曾皙的人生态度。但曾皙的这种厌世思想似乎与孔子一 贯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相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不断宣 传自己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虽处处碰壁(其思想不符合战国时 期君主称霸的需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怎么会赞同曾皙 的遁世思想呢?但是它却成为宋学最重的一文,曾皙也成为了周 敦颐、程颐、陈宪章顶礼膜拜的人。
可见伪书对后世政治道德影 响之大了,它的“伪”甚至成为人们行事的支撑。有些伪书还有语言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等等,在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伪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看法,其出 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亦有弊。对伪书的态度,从司马迁、 刘向到胡应麟再到顾颉刚等近现代学者都认为应该全盘保留。也 有王柏、梁启超等学者主张全部抛弃或部分抛弃的。笔者认为对 待伪书应该有一个承认、珍惜、求是、科学的态度,首先要实事 求是,它既然客观存在,就应该冷静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尽量的挖掘其潜在价值,使其更好的 服务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参 考 书 目 【1】 《陶行知教育文集》 【2 】 王绍平等编撰.图书情报辞典. 汉语大字典. 1990 【3 】 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50 【4 】. 【5 】. 【6 】. 【7 】永瑢、纪昀等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1933 【8 】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前言.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