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百读不厌的一部书,逝世前一天仍坚持读了7分钟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自己的书房。他稍事休息一下,就扫视着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提出要看一部书,这部书已跟随了他老人家30多年,不知已看过多少遍。
现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虽然病情严重,但头脑里仍在考虑国事。为此,他需要借鉴古代的经验教训,就提出要看这部书。工作人员一时没有从他那浩繁的书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套。
过了5天,这部书又用大字体印出来了,但毛主席病情急剧恶化,不能再看书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这部书就是《容斋随笔》。
那么,这部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让病危的毛主席仍手不释卷呢?
翰林学士辛勤半生著一书说起《容斋随笔》,它的故事还不少。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翰林学士洪迈正在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陪伴宋孝宗赵昚(shèn)读书。孝宗忽然说:“近来看到一本《容斋随笔》,很有意思,不知谁写的?”
洪迈说:“那是臣所著的一部新书,没什么可看的。”孝宗说:“写得不错啊!”
洪迈拜别皇帝以后,回家打听到原来这部书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刻印出版以后,商人们贩运到临安的书店,被宦官买了一部带入皇宫,又被宋孝宗看到了,才引起了上面的佳话。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景卢,号容斋。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宋高宗15年(1145年),22岁的洪迈中了进士,先在地方做知州,后调至朝廷中书舍人,后来升任翰林学士,历经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帝。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著述极多,《容斋随笔》只是其中一部。
洪迈做中书舍人时,涉猎了大量史书,每有心得,便分门别类记录下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才辑撰了《容斋随笔》。《容斋随笔》是该书的总名,下分《随笔》《三笔》《四笔》《五笔》《续集》等五卷,共74卷。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文艺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资料丰富,考证确切,议论精彩,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南宋以来,我国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受到《容斋随笔》的哺育,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明代河南巡抚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读了此书以后,曾感慨地说:“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以使人欣喜,可以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白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伟大领袖一生读书破万卷伟人毛主席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他曾多次表示:“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时,他就借着微弱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课外时间,他要么在自习室看书,要么到学校后山学习,有时还专门到闹市区去练习闹中求静,静中求学;
夜深人静,同学们都已进入梦乡,他还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有段时间,他自备一盏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求知的欲望,常常使他不顾疲劳,忘记了睡眠。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总统会见毛主席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解放后的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的案头书,他老人家百读不厌,肯定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丰富了他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日,那时的毛主席已无法独自阅读这本书。虽然他的手颤抖得厉害,完全没有了力气,但还是想自己捧着书来看。
此情此景,令工作人员不禁热泪长流。最后,还是由工作人员坐在床头,捧着这本书,为毛主席一页一页地读着书中那些精彩的篇章。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最后一次读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逝世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