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两本古书是如何记录舜的:
《史记》记载:舜,名“重华”,冀州人,有虞氏,黄帝八世孙,父“瞽叟”(瞎老头),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
《竹书纪年》记载:舜的母亲叫“握登”,当年看到天上的彩虹,“意感”而孕生舜(难怪瞽叟一直想害舜,原来不是他生的)。舜天生异象,第一个特征就是“重瞳子”,即双眼仁(项羽、重耳都是重瞳人),所以取名“重华”。
1、舜的事迹
在舜受命之前,两本史料记载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三件事:
一是舜多次遭受父亲、后母和弟弟象的迫害,凭借智慧逃生。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很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使“八元”管教化,使“八恺”管土地;还有“四凶”,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二是百官向尧举荐舜做接班人;
三是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考察。
在受命之后,《史记》有舜代政时期的详细描述,《竹书纪年》则一笔带过。
2、舜的得位方式
《史记》记载尧禅位于舜,而《竹书纪年》则披露了舜夺位的本质。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史记》
以上记载就是上古君位的禅让之风,要受到众人举荐,尧按照遗风,先令舜代行天子之权,八年,后又摄政二十年。尧去世后,舜正式受禅登基。
而《竹书纪年》的记载,在时间节点上相同,但是表述的内容,和透露的本质完全颠覆了《史记》!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意思是舜发动了政变,抓捕了尧,并将他囚禁,自己由此获得了帝位。丹朱是尧的儿子,被后稷放逐于丹水。要被囚禁的事情,大约发生于尧七十二年,七十一年,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七十三年,舜在文祖庙正式承受帝位。
一百年,尧驾崩于陶唐,三年丧期过后,舜正式登基,即舜帝元年开始。所谓尧考察舜二十八年,就是指从尧七十三年至一百年期间,舜接管政权的二十八年,此时尧已经失去人身自由。
3、舜的失位方式
跟舜受禅于尧一样,舜禅让禹,在历史上也存在争议,《史记》记载: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对应与《竹书纪年》,有“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的记载。两个史料都说明,舜帝最后十七年,政权掌握在禹手上。但是都没有明确说,禹也是通过政变方式获得权力。
历史上,孟子有舜夺位的观点,也没有对舜失位发表见解,而韩非子则明确说舜是被禹所逼失位,不过不见其证据。所有人为禹篡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条理由:
1、舜四十九年居鸣条
苍梧山就在鸣条,舜就死在了那里。当年舜的年龄应该是九十九岁,或一百零九岁。这么高龄的老人,出那么远的门不合逻辑,应该是被逼,甚至被流放。
2、选定候选人时间太早
按《竹书纪年》记载,舜十四年,就确定了禹作为接班人,并由禹行天子事,三十三年禹正式受命。这些时间节点,与舜取代尧如出一辙,明显不正常。
3、其他证据
还有人以鲧遇害,以及大禹治水经历,这些西细节分析证明舜与禹之间,存在的政治分歧和个人恩怨,不过略有夸大的嫌疑。
总的来说,禹取代舜只能说存在“篡位”的疑点,没有确切记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