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看张飞的形象塑造摘要:张飞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从陈寿的《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实现了从史实到口传文学的转变,最终罗贯中综合史实与口传文学,《三国演义》得以定型,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论文通过比较张飞形象在《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两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借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前后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探讨不同时期作家(包括民间作家)对三国小说创作的影响与贡献,并且了解民间长篇讲史对经典创作的影响与贡献,借以树立从文学史角度、民间角度观察文学现象的思维方式。4669关键词:《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张飞;形象塑造SeeZhangFeifromThreeKingdomsThreeKingdomsAbstract:ZhangFeirealhistoricalfigures,fromChenShou'sThreeKingdomsThreeKingdomstransformationfromhistoryoralliteratureultimatelyLuoGuanZhongsynthesizeshistoricalfactsoralliteraturemakingThreeKingdomsfinalized,whichhasexperienceZhangFei’sperformanceThreeKingdomsThreeKingdomstwodifferentperiodstwoworks’relationshipdevelopment,soexplorewritersdifferentperiods(includingfolkwriter)’impactnovelsaboutthreekingdomsunderstandfolklengthytalkhistory‘sinfluenceclassicalworkssetupthinkinganglefromliteraryhistorycivilliteratureliterature.一、《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的形象塑造“从叙述篇幅来看,张飞是创作者更为青睐的对象,占据了较多的篇幅。
”[2]在《三国志平话》中,张飞形象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侯氏根据民间的口头传说所刻的,按照三国故事的历史线索,以蜀汉的兴废为故事的主线,记述了三国斗争中的主要历史事件,而张飞在其中成为描写的重点和故事的主角。《三国志平话》在史传记载的基础上进行润色,同时增添新故事,使张飞的艺术形象在市民阶层的审美倾向影响下显现出民间特点。(一)武艺高强,勇不可挡如论者说:“平话中处处展示富于野性的人物,叙述着强烈冲突的故事。读过平话作品的人,几乎都对《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印象深刻。”[3]张飞确实是其中最突出的形象之一,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勇猛。《三国志平话》中“长坂桥退敌”最能体现张飞勇猛。在这段叙述中,张飞与兵士们齐声大叫,喊声震断了桥梁,使曹军倒退了三十余里。这种夸张显然有点过分,但却说明了张飞之勇不再是无法想象的,而是通过如雷贯耳的声音表现出来。作者还曾借孔明之口大肆渲染张飞的勇猛无敌。“三战吕布”的情节也突出了张飞的神勇无敌。《三国志平话》中还讲述了张飞如何战败赵云。《三国志平话》曾专门称赞赵云的武艺:“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三国志’除张飞,第一条枪。
”可知,即使是称赞赵云也是为了更好地突显张飞。由此张飞的勇猛已经达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张飞勇冠天下,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勇冠天下”四字不仅仅是《三国志平话》中曹操对张飞的由衷赞叹,也是元代民间作家推崇张飞之勇的极致体现。(四)义字当先,嫉恶如仇义字当先、嫉恶如仇、有胆量惩治奸恶、爱打抱不平是英雄好汉的典型特征。元时的艺人、作家们以改编史料以及创造新故事的方法将这些特征赋予了平话中的张飞。不能忍受别人背信弃义是张飞嫉恶如仇的典型表现之一。《三国志平话》中古城会的误会是嫉恶如仇最好的证明。张飞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刚强、坚毅。在他得知自己误会了关羽后,立即有“滚鞍下马”、“纳头便拜”的迫切行动,由此便能看出张飞对关羽的情义之深厚。然而这样深的情义张飞却忍得下以心刀枪相对,可见他维护忠义、铲除叛徒的坚定决心。对金兰结义的义兄都不姑息,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可见张飞嫉恶如仇的程度有多深。不能忍受那些奸恶之徒是张飞嫉恶如仇的又一个典型表现。《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用暴力手段惩治贪官污吏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些故事中尤其以鞭督邮故事最为著名。二.《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塑造(一)由勇到智勇结合勇猛依然是《三国演义》中张飞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
比如:长坂桥退敌、张飞战马超等故事。罗贯中在讲述张飞骁勇善战志时不单单体现出了“勇”的重要,还有意的突显了不可或缺的“智”。武将的勇猛本来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有智慧的武将就让人觉得大不一样。作者罗贯中深知读者的这种心理,与勇猛相比,他用了更多的精力来写张飞是如何用智谋战胜敌人的。《三国演义》中“智擒刘岱”是张飞的首次用智。等到描写张飞的第二次用智时,就是著名的长坂桥退敌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出现在《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此时的张飞也正处于在战争中积累、摸索经验的前半生时期。伴随《三国演义》叙事的推进和张飞的成长,张飞对智谋的运用也呈现出一个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在《三国演义》后半部分,张飞的用智已经表现出了明显不同于前期的成熟和老练。“义释严颜”和“智取瓦口隘”是此期用智的两个典型故事。可以看出,演义与平话相比,张飞的形象减少了草莽成分,多了文明的成分。可以说,平话民间成分较大,所以,平话里的张飞形象更多的带有平民色彩。演义文人创作比重较大,张飞的形象往历史靠拢的就多,更多的具有将军气质,失去的平民色彩也就多。有论者指出了这一点,说:“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张飞的出身,这使得在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市民作者们可以从先主织席贩履的穷困生活出发,把他们喜爱的英雄安排为市井生活中的一员。
张飞出身的有意安排就决定了他所体现的已非历史原貌,而是市民阶层的代表。”[5](四)由一览无余到张弛有度《三国演义》中张飞同样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在不少微小片段中他得正义感都时有展露。但与平话不同的是,张飞嫉恶如仇的行为却没有演变成血腥、暴戾的杀戮。比如:他想打死督邮替民除害,但也终究只是鞭打惩戒却不伤害他得性命;想要斩杀护送军人解救卢植,最终也不曾伤害无辜者的性命;想泄轻视之愤杀掉董卓,却终究单是另外投向其他地方并不曾伤害董卓一丝一毫。可见,作品在充分展现张飞嫉恶如仇性格特征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恰当的把握分寸,也就是嫉恶如仇的度。来自民间的极端报复手段被充满宽宏仁厚的惩戒取代了,张飞令人敬重的气度越发的展现出来。可以说,演义里的张飞形象张弛有度,不再是一味鲁莽不堪的张飞了。 三、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张飞形象塑造的变化 (一)由简单到丰富的转变 民间作品往往具有脸谱化、类型化倾向,说好就十分的好,说勇就十分的勇,说坏就十分的坏。文人创作往往不同,表现在张飞形象的塑造上就是由简单到丰富。这也是文学作品发展的必然规律。《三国演义》经由了漫长的成书过程,故事要拉长,人物的心理也要揣摩,所以,后出的演义比平话丰富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加上文人更多创作烙印的《三国演义》却也因此丢失了一些《三国志平话》里的张飞形象的某些劳动人民的成分。如论者所说:“虽然平话里说张飞是‘家豪大富’,可是他这种疾恶如仇、敢作敢为的性格,却带有某些劳动人民的特征。在民间传说里,张飞的形象已成为勇敢、直爽的草莽英雄典型。”[6]《三国演义》里的的张飞形象作为将军和武夫的特点已经盖过了劳动人民的色彩了。 四、张飞形象塑造变化的原因 (一)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 1.《三国志平话》创作的社会背景 元的掌权者是蒙古族。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广大汉族人民处于被压迫、剥削的地位,生活苦不堪言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元一代,反抗斗争的火焰从未熄灭过。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形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诞生于民间的。而元人以豪放、个体的强大、气质的粗犷为美,《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以粗犷、勇猛为性格的主导方面,这正是受元代尚武、尚粗犷的社会风气影响的具体表现。 2.《三国演义》创作的社会背景 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为元末明初,终元一代,汉族及当时治下广大兄弟民族受尽蒙古的欺压,渴望本民族的强盛与复兴,是每一个汉族人的愿望;而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其强烈的外在情感则转化为追慕祖先们的曾开创过的宏图伟业,以此弥补精神上的巨大失落和痛苦。
罗贯中既有乱世的经历,也有和平年代的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既有乱世特点,也有治世渴望,并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加以寄托。如论者所说:“罗贯中在明朝建立之后还活了十几年,因此他不仅看到了社会的动乱,而且还看到了社会由动乱走向安定的开始。”[7] (二)作者和接受者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塑造的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全新形象。作者从六个方面创造性的斌予了张飞一个接近市民的出身,充分的展现张飞嫉恶如仇和爱憎分明的道德品质,张飞鲁莽的性格特色也被大力的凸显出来。同时,一而再的展现张飞心直口快真诚坦率的个性,多次表现出张飞粗中有细的特征,而且带上较强的市井色彩语言的张飞主要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使这一形象得以成功塑造,并给后人留下了启示。 (三)作品体裁不同 除了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因素之外,《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体裁不同也是张飞形象塑造不同的原因之一。 平话原本并不是用来读的,它是说话人把要讲述的故事付诸笔端形成的底本。“说话”艺术的主要载体是“说话人”的讲述,或者说是绘声绘色的表演。所以,元代作家们赋予张飞的性格特征,大多非常易于表演。无论是其醒目的相貌、如同巨雷般的声音,还是雷厉风行的举止,亦或是嫉恶如仇的秉性等等均能够起到很好的舞台效果。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