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卷第3期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0 1. 18 , N o . 320 0 5年9 月Jo u r n a lo fJia n g x i V o c a tio n a l a n dT e c h n ic a lC o lle g eo fE le c tr ic ityS e p . 20 0 5《三侠五义》 中的包公形象新论伍大福1, 慈云双2(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20 0 0 6 2; 2.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苏无锡214 0 6 3)摘要: 乍读《三侠五义》 , 包公形象给人的感觉显得单薄、 流于程式化。 但如果我们把包公这一形象放在我国古代小说的整体流变中,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 以及由此种文化产生的特定民族心理中加以考察, 我们就能发现并非如此, 他自有其丰富性的一面。关键词: 《三侠五义》 ; 包公形象; 民族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 120 7 . 4 l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3一0 0 9 7 ( 20 0 5)0 3—0 0 4 7 一( 0 4 )“历史上的包拯, 经过民间的创造, 成为小说、 戏曲作品中的活跃人物, 成为我国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清官形象” ①, 而集包公断案折狱故事之大成的当为“光绪十五年( 187 9)北京聚珍堂出版活字印本” ‘稽q 《三侠五义》 。
《三侠五义》 成书过程比较复杂: 道光年间著名说唱艺人石玉昆的《龙图公案》 经人记录题作《龙图耳录》 , 删其唱词, 成为白话小说。 “同治光绪年问, 先后有问竹主人和入迷道人( 文琳)对它进行润色加工, 更名为《三侠五义》 , 又名《忠烈侠义传》 ” ③, 后由晚清大儒俞樾“援据正史、 订正俗说” ,“别撰第一回” @ , 更名为《七侠五义》 。 由此看来, 《三侠五义》 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 经文人稍事修饰的说书体小说。“《三侠五义》 前面二十七回左右, 主要写包公故事;后七十多回, 主要写侠义故事” ⑤, 这就决定了《三侠五义》是一部公案侠义且以侠义为主的小说。 由于它成书较晚,此前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各种题材的超重量级的作品都已出现, 这就使得它也是一部仰视巨人的小说。 唯其如此,超越创新是很困难的, 无论从创作方法、 形象塑造, 还是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 总体上“它并不代表小说史前进发展的潮流, 而表现了逆转的趋势” @ o 但也正因如此, 《三侠五义》 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使得它不仅是一部公案侠义小说, 同时还具有历史演义、 神怪、 人情诸小说的特征, 特别在语言运用、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同类小说更高一筹。
“经事状物, 甚有平话气” , “至于构设事端, 颇伤稚弱, 而独于写草野豪杰, 辄奕奕有神, 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 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⑦。 诚如书名所揭示的,《三侠五义》 中写得比较好的、 栩栩如生的人物主要是侠客义士, 而“包公形象虽然也有写得比较生动的一面, 但总的说来, 是偶像化、 模式化了” @ , 也就是说包公的形象平面化, 难以从字面上站起来。 由于《三侠五义》 成书的复杂性及其时代局限性, 如果我们把包公这一形象放在我国古代小说的整体流变中,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 以及由此种文化产生的特定民族心理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不会觉得这一形象简单浅薄, 它自有其丰富性的一面。严格地讲,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创作, 都是建立在本民族丰富的文学土壤之上的。 《三侠五义》 中。的包公形象经过民间口头流传、 文人笔端润色的世代累积, 它已不是简单的一个平面、 一块铁板, 而是由多个平面互动组合成的, 当然这种组合也只限于同一层面的并列组合, 而没有立体式的站立起来。 包公形象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清官向忠臣发展的过程。 在清以前的包公戏或包公小说中, 包公主要充当为民伸冤、 公平折狱的清官形象。
从元杂剧的公案剧到万历二十二年( 159 4 )《百家公案》 出, 几乎纯是包公公案故事集。 入清后, 包公小说在累积的基础上逐渐显露出忠臣与清官结合的特色, 包公也成为实现儒家理想的人物形象。 《三侠五义》 可为这方面的代表。 包公的出生和成长充满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神秘气氛。 出世前, 包员外的一个离奇怪诞的梦境, 使出生后的包拯始终得不到父亲的喜爱, 二哥包海从分配家财的角度考虑, 弃之荒郊野外, 蒙虎搭救, 才幸免一死;大哥将他拣回, 由大嫂抚养长大。 后虽重认父母, 但屡遭二嫂陷害。 九岁髫龄贵为公子也要放牛, 只是有与众不同的表现, “却是无精打采, 仿佛心有所思的一般” , 处处透出早熟的气息。 喜好独处和思考, 使他有幸搭救狐狸, 从而也在日后救了自己。 虽然二嫂屡害包公, 包公“不但不信, 反倒责怪别人离间叔嫂不和” , 这都是心存忠厚既无害人之心, 也无防人之心的表现。 好在有大哥包山夫妇的关爱, 包公得以读书。 事实上, 包家这样一个不算太大的家庭可说是当时朝廷的缩影, 也有忠奸两派, 使包公幼小的心灵就培养出深刻的辨别力。 这与儒家“家齐” 而后“国治” 的思想是分不开的。“齐家” 这一儒家理念主要体现在包山的身上。 他侍亲至孝, 待兄弟如手足。 不用说将被扔掉的三弟拣回来养收稿日期: 20 0 4 —12—15作者简介: 伍大福( 19 7 1一), 男, 安徽庐江人, 江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2级博士生,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小说研究.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