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史学名家李泰棻

史学名家李泰棻

史学名家李泰棻与李先生“初识”,是在馆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刊印的《阳原县志》中。在校读三年级时,因当时各大专院校所讲授世界史教材,皆为翻译外国人着书

◎金姝

史家学校最简单处理方法_史学家_史家学区

李泰棻先生(1896-1972年),字痴庵,晚年改字革痴。张家口阳原县揣骨疃村人。

与李先生“初识”,是在馆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刊印的《阳原县志》中。一次偶然的翻阅,了解到该书总纂李泰棻先生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笃纂辑的《西宁县新志》基础上,仅用三个月时间即纂辑而成其书。书中收入有自民国以来关于阳原县当时地价、工资、银洋比价等重要经济资料,更将一般方志所忽略的社会民俗、义和团及金石等设类列入其中。资料蒐集详富,为史学研究者所重视。当时先生正而立之年,全不似想象中一般为耄耋老先生才修得了志书的……

先生幼年颖悟好学,家学渊源。在其父的引导下,专注于《论语》《左转》《春秋》《史记》等经史典籍,无不用功。十四岁以优异成绩入宣府中学读书。民国二年(1913年),李泰棻考入北京大学,然因学费昂贵,遂转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校读三年级时,因当时各大专院校所讲授世界史教材,皆为翻译外国人着书,而立志编着八十万字《西洋大历史》一书,并在陈宝庄校长的鼎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引京城各学府震动。当时,年仅二十一岁。其后,该书多次再版,成为全国南北各大学讲授世界史之教科书。

北大教授李大钊作序感言:“西洋一书,本为常识所需……求之坊肆,乃无善本之可寻……李君独能于颠沛流离中,斐然成兹巨制,以飨读者,是又安能无感哉!”陈独秀教授亦作序赞誉:“我们中国所编译的西洋历史,从来没见过有如此详细又如此谨言的,实是佩服。”

先生青年得志,大器早成。未毕业即受聘私立民国大学、朝阳大学讲学;其后接受国立山西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延请教授历史。在对李先生的一生进行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先生早期对史学的研究出奇的勤奋,成绩也极为惊人。此后,又连续编撰出版《中国史纲》《西周史征》(五十七卷)等史学着作。这些皇皇巨着,于所学《中国书史》中多有记载,馆藏图书中,亦多所见识。知均为李先生所着,尤有亲切感。

史料显示:民国十二年(1923年),鉴于李泰棻先生在史学界、教育界所做出的成绩,曹锟大总统令:给予三等嘉禾章。十四年(1925年),因“教育有方、成绩卓着”,段祺瑞临时政府晋升二等。

嘉禾就是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视嘉禾图案为吉祥象征。嘉禾奖章设于民国初年,共分九等级。按授予对象功勋大小及职位高低,分别授予有勋劳于国家、或有功绩于学问、事业的人。民国成立后,嘉禾图案取代清代的龙纹出现在货币、徽章上,并具有简易国徽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国徽图案中亦保留有嘉禾图案。

李先生所着《新着世界史》《西洋近百年史》《中国近百年史》作为大学预科和高等中学之教科书,曾印刷十余版。但终因其中记有谴责外国侵略及掠夺行径的言论,当局惧畏“友邦”,以应“对内精诚团结,对外睦邻友好”之托词,下令停刊。

李先生才华横溢,以史学专家名享海内,领一代学风。一生却如同当时动荡时局,频换于北京、山西、天津、广州、沈阳等地的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还曾先后担任过绥远教育厅厅长兼全区禁烟会办、北平特别市教育局局长、北平市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太原绥靖公署参议等政府要职。期间,受冯玉祥邀请,为其讲授《孙子兵法》和中外历史,后当了冯玉祥的秘书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逼宫,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皇宫时,曾让李先生跟随前往,“不过我没有进故宫,在故宫门外等着……”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驱李大钊“被绞死后,没人敢出面,还是我出面买棺治丧。”直至1933年4月23日,按农历计算,李大钊就义六周年,李大钊的公葬仪式才在北京正式举行。由此事看,先生与李大钊烈士关系甚好,更有念曾给予的赏识之恩。

民国十八年(1929年),李泰棻尽辞所累,弃政从军,应冯玉祥再次出山邀请,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及第三集团参议,协助组织抗日同盟军。后冯玉祥离开北京,一些事交由李先生处理。当时,孙中山先生病在北京协和医院,要每日电报报告病情。“我每日都去协和,由人带路进入病房,当时病房中孙科、宋庆龄每天都守在旁边,我进去敬礼后说:‘大帅令我问候’,孙先生回答:‘好一些了’,我便回身拍电给冯,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离世”。

翌年,泰棻先生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先生辞而未就。期间,就与冯玉祥断续往来六年中所亲历、亲闻、亲见的国民军史实,详以着述。“事过境迁,饮水忘源。不有记述,恐有亡佚。况且国民军之动作,有关国民党国者至大。”《国民军史稿》一书,三十余万字,为近代最重要文献之一。其中有附国民军机要往来电文、作战图录及国民军将领、文官简历、小照等重要史料。

1932年,着名画家、学者王森然着《近代二十家评传》,李泰棻先生与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胡适、陈独秀、郭沫若等名家同列其中……

先生一生着述比肩,早在总纂《阳原县志》之前,还曾编纂《绥远省通志》。该志书编排得当,条例清晰,史料网罗宏富。其编制体例开一代方志先河,为当时各省编志之典范。李先生不仅深于史学,于经哲亦多所研究。所着《正伪》、《周易通论》(未及刊印)及晚年于宣化师范学院任教时撰着的《老庄哲学研究》举证详核,言之从理,有自己独到的思想。

《方志学》,五十余万字,积先生二十余年治史心得及编纂志书之经验而成。全书主要阐述方志的选辑法、整理法、鉴定法等理论。应说方志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出现,可谓始于李先生。泰棻先生曾说:“人之哀莫过于心死,种之哀莫大于无史。即使勿能编纂全国之史,省县各志,亦省县各史也。不以其范围小而勿为,盖具体同也。”

先生之博学并不只在于此,痴庵先生在金石学方面也有专精之研究,这在其编纂的《阳原县志》中可窥一二。考虑到“吉金之学,素不为北方学者所重。故专着至少,而北省各志,十、九皆缺是门”,李先生从其所着《痴庵历代吉金图释》中“择其大部,以入本志。”其中收录了其父多年收藏的秦汉十余器,及先生节衣缩食所购商周青铜器等二十余文物。书中所录36件礼器、用器、兵器等器物图,皆由李先生的夫人刘慧贞女士所绘。据史料记载,先生还曾将家中旧藏,考释论证,细作研究,收入《痴郎藏金》一书。此外,李先生还就鲁迅故事采访周作人,写成《鲁迅遗事》书稿,惜未及刊印。

人无完人,时势风云变幻。抗战期间,李先生受汪精卫伪政府裹挟,于1938年冬至1939年在天津曾担任过伪教育局长一职。时间虽为短暂,但白璧蒙尘。李先生一度意志消沉,竟致染上吸食鸦片恶习。“我岂愿干,只是无法摆脱,都知道我是冯玉祥的人,我要真不干就有危险。”这分明道出了先生身为学者,无力抗争的无奈心情……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生应察哈尔省吕复副主席的邀请,在察哈尔省立宣化师范学校(后改名河北省立宣化师范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师资。

1958年6月,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率全国文联参观团来张家口考察、参观时,因未能与先生谋面,临行致信当时在张家口教师进修学院讲授古典文学的李先生:“李泰棻先生:此次来张,失之交臂……”由此可知先生早年在学界声望,史学泰斗之名不虚。

“一树梨花满泪痕,剪来能带几分春。”看先生晚年诗作,想先生一生以学问立身,勤勉奋学,多才却遭逢乱世,命运多舛,在钦佩仰慕之时,亦不禁为先生喟叹……

文史、故事、地理、国学、 人物等文稿题材、体裁不限,既可以是作者原创作品,也可以是名家名作,内容文明健康、积极向上。

上一篇: 撒贝宁对话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家《典籍里的中国2》探寻《汉书》著书故事
下一篇: 东西问丨罗二虎:石质“汉书”见证了怎样的东西文明互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