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在西安上学。一天,食堂里来了父子俩,在一张包着雪花铁皮的案上做坨坨馍卖,那烙馍的家伙式儿,却是我这来自西部的无知青年平生第一次见,在碳火上架个微微上凸的铁板,铁板上挂着3条铁链束于木棍的顶部,用手摆动木棍则带动铁板移动。坨坨馍卖的并不太好,时有剩下的在馍篓里堆放着。某天,忽然有阵阵葱花的香味弥漫过来,左右一看却有同学们在排队,我凑到近前原来是那买坨坨馍的父子俩在卖葱油饼,直径有40公分,厚1.5公分上下,色泽焦黄香气扑鼻甚是诱人。两角钱买了4分之1块,一尝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真对我的胃口,还能吃个半饱。对于吃惯食堂大祸菜的学生们来说,也算调剂一下口味。爱吃的同学们不少,饼还没熟,早就有人等着买了,父子俩总是忙的不亦乐乎,手里忙着干活,嘴上挡不住笑意盁盁。现在想想也不少挣钱呢!等着没事就找话聊,好让那切饼的儿子认的我,把熟了的饼卖给我,别让我再等下一张。“师傅,你们是哪里人啊”“你们那里的人也爱吃这葱油饼吗”“我们是陕北米脂的,我那里的人大人小孩都爱吃葱油饼呢”等等,啥地方?“米脂的”,我对这个地方有映像呢!想起来了,李自成!对,李自成就是米脂的。旁边的陕西同学还搭腔道“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哦,这漂亮的婆姨是不是跟葱油饼有关呢?李自成是不是也爱吃葱油饼呢?
年少时节曾看过姚雪垠先生写的《李自成》,现在书店里已经很难看到了。小说很长,终于也没读完。老先生是边写边出版,越写越兴奋,感觉有好几部,每部又分好几册,真算是鸿篇巨著。后面到老先生逝世是不是写完了也不得而知了,反正彻底完成了从史诗~演义~小说~话剧~自媒体的完美转变。老先生精力过人,构想宏大,才华横溢,令人敬佩!顺便提一下,当时有套《李自成》连环画,是水墨画,非常精湛,难有出其右者。作者已记不得了。
一般来说想阅读历史书籍的人,多半是想了解那段历史的大事件是如何关联的。假如把些枝节末梢的事都大肆渲染杜撰,就不如去看金庸琼瑶了。说是历史吧,太离谱不敢信,说是小说吧,有名有姓有真人。也只能叫历史小说这个尴尬的称呼了。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吕思勉的断代史就太难懂了,不好读,太专业。而蔡东藩的历史演义就挺好。
说起李自成吧,也是很有意思。在商洛山卧薪尝胆多年后,攻州克县,势如破竹,风卷残云般一路东进,直接干到了皇城根下,眼看着要破京师得天下了。老李突发奇想,勒马瞭望,手搭凉棚一片黄灿灿雾蒙蒙,帅旗一举就停下了这千军万马。他打发人给皇上送了封信,信上说:圣上啊,我已经到你的家门口了,原本想破了你的城池,断了你家香火。可是念你还算勤勉,又有关外胡患,苦苦支撑实属不易,加之攻城拔寨难免涂炭百姓,我思前想后,决定不进城了,也不给你添乱了。但是,你必须封我个“王”,有了这个王我就回陕西老家好好过日子,天天吃我爱吃的葱油饼!崇祯急忙召见各位大臣商量,心想可否一试?谁知大臣们都义愤填膺,痛斥闯贼“什么决不对敌妥协,祖制不可封异姓之王,闯贼痴心妄想,战斗到底,什么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葱花饼有那么好吃吗?别信他是骗人的等等”崇祯一看这阵势也只有望天兴叹了!挽回大势的最后一个稻草就这样丢掉了!老李这边等不到回信,感觉到被蔑视,不由大怒剑锋一指。呜呼!大明江山从此易姓!可能有人说崇祯也太抠门,连块葱油饼都舍不得,其实我看他倒是想舍得呢,奈何大臣不称心,都不愿背负昏君叛臣之名,为虚名所累至此,世所罕见!难怪崇祯上吊时说了句话“众臣误我皆可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