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1123-1202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景卢,号容斋、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亦称鄱阳县)人。父亲洪皓是北宋 政和年间(1111-1118年)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国,被扣15年,当朝皇帝都称赞他“虽苏武,不能过也。”回国后被当时朝廷行政长官宰相奸臣秦桧迫害致死。长兄洪适,金石学家,官至宰相;二兄洪遵,钱币学家;与洪迈均工文词,世称“三洪”。在洪氏父子中,洪迈的文名最高。洪迈年7岁时,就跟随两位兄长读书。
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碑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10岁时,随兄洪适避乱,常往返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市)、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沙渡,见败壁间题有二色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洪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进士,授两浙最高司法审判机构转运司干办公事即协助主官办理司内事务。因受秦桧排挤,出任为福州教授即州教育长官。其时洪皓已自金返国,正回到饶州任行政长官知州。洪迈便不赴福州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绍兴二十八年(1159年)归葬父后,召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的起居舍人,管辖日历所、会要所、国史实录院等的秘书省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的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以及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的吏部正额以外的郎官员外郎。绍兴三十一年(1162年),授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力主“土疆实利不可与”。朝廷欲遣使赴金国报聘,洪迈慨然请行。于是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使。由于他是洪皓的儿子,本人威望又高,所以朝廷和人民对他出使金国都抱有很大的期望。范必大(南宋大诗人,与陆游、杨诚斋齐名)还送了他一首诗,以壮他的行色。“金章玉色照离亭,战伐和亲决此行,国有威灵双节重,家传忠义一身轻,平生海内文章伯,今日胸中武库兵,万里往来公有相,淮滨功德贯神明。”
洪迈到了金国,当时金国气焰很器张,故意侮辱使者,强迫洪迈在表(国书)中改称陪臣,把南宋在名分上作为它的附庸。洪迈大义凛然,坚决不从,金国便封锁使馆,3天不供应茶饭。洪迈想到人民对他的期望,想到父亲出使金国15年坚贞不屈的光荣历史,斗志越加昂扬,态度越加坚决,终于折服了金国,保持了国体。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乃遣还。
洪迈回朝后,掌弹幼百官朝会时失仪者的殿中御史张震弹劾洪迈“使金辱命”,将洪迈罢官。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洪迈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行政长官知州,后改任赣州知州。洪迈到赣州上任,重视教育,建学馆,造浮桥,便利人民。
洪迈是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至乾道九年(1173年),在赣州任知州事。《宋史》列传记洪迈主政赣州:“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洪迈在赣州任期造建学馆,以发展教育。又修建东河浮桥,名惠民桥后改名东津桥。东津桥,位建春门外,由一系列木质船连锁组成。据《嘉靖赣州府志》艺文志,明朝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副长官刑部右侍郎刘节(今江西大余县人)《两关船桥记》记载:“两关何,赣郡两关也。赣郡有两关何,章水西注曰西河,贡水东下与章水合曰东河,河皆深广,济者艰焉。”“东河为舟则十其十,西河为舟则六其十,创作则八十有四,取其盈也,葺理则七十有六,仍其旧也。”这是在洪迈360多年后的明代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修东河浮桥的情况。东津桥共用船只100条,比章水(今称章江)上西门城外西河桥多用浮船40条。贡水(今称贡江)河岸阔,水流急,赣州每年都有洪水,架桥艰巨。而南宋洪迈以过人的胆略,于4年任职期间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桥始名曰惠民,是赣州城市建设史上一大壮举。
经南宋嘉定,明宣德、正统、正德、嘉靖多次大修,以及不可数计的年年洪水后的中小修葺,东河浮桥保存至今,仍然是赣州古城的重要交通线,并为赣州宋代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海内外宾客旅游参观热点之一。现在的东河浮桥共用桥船113只,浮桥总长429.5米,原船桥面宽3.5米,1958年加宽至5米(加宽可通人力车),船桥35节(其中两岸各1节由2只船组成,各长8.5米,33节由3只船组成,各长12.5米)船只长9.6米,船身中间最宽2.3米,船高(含桥面)1.2米,吃水很浅,一般在0.15至0.20米,另有船桥预备,随水位升降调整。桥船用篾缆相连,特大洪水则拆船靠岸停泊以策安全。
洪迈在赣州知州任上,整肃郡兵和移粟济邻郡两件事,也见《宋史》列传:赣州郡兵即地方的兵素来骄纵,稍不如意则十分专横暴戾。年初按朝廷令派遣赣州郡兵千人驻守九江,可能是一年或可能是此去不复还,这众郡兵遂掉转矛头要造反,谣传讹言非常恐怖,百姓被惊吓而恐慌不安。洪迈闻知不动声色,他派遣一军校去劝说他们全部归兵营,接着查问清楚就抓捕两个为首闹事的什伍长(相当于今军队的班长),押送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斩于市,平息了郡兵反戈事件。这年大饥荒,赣州粮食收成还差不多,洪迈要调集粮食救济相邻饥荒地区,郡僚属阻之,洪迈不听,说:“秦越肥瘠,臣子义耶?”以人道主义说服了所属官员们。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
来源丨虔城风流
编辑丨杨玉雯
校对丨袁晓琴 杨玉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