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播报
编辑
1.[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编辑部或印刷所对于拼法、大写、标点、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习惯。
2.[guiding principle and detail rules]∶纲领与细则。
3. [rule]∶办事的规矩。 [1]
引证解释播报
编辑
1.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
清恽敬《答来卿书》:“而其用意用法之巧胜,有不可胜求者,略举数篇,以为体例。”
王鹏运《序》:“拙集既用《味梨集》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拟《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较大方。”
2. 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
《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3.成规;惯列。
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无那舞蹈扬尘体例,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
郭沫若《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正考父的《鼎铭》是法诫语,不合体例,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1]
例文播报
编辑
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
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汉献帝时做过侍讲,后来任秘书监、侍中。著作有《申鉴》等。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难懂,于是让荀悦根据《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写《汉纪》供他参阅。《汉纪》共约十八万字,不足《汉书》的四分之一。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于荀悦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汉献帝了解《汉书》,所以主要是在对《汉书》进行删节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和《汉书》基本相同,区别不大。
荀悦《汉纪》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春秋》和《左传》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的成熟化。通过他的努力,编年体逐渐完善起来,成为和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史书体裁。书中常用“荀悦曰”的形式发表有见地的史论,行文流畅,成就很高,受到后人赞扬。常见的版本是《四部丛刊》本。
(所以,更为流行的说法应该是《汉纪》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学术论文
1.题名
又称题目或标题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关键在于题目与论文内容胡相匹配)、简短精炼(一般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过20个字)、醒目。
2.作者姓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纪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
3.内容提要
论文一般应有内容提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内容提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内容提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4)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撰写论文内容提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个数也或按照征稿要求。
5.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术语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辞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6.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的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7.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对前人有关的看法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3)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于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8.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联储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
(1)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
(2)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3)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9.致谢
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面,表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这人;协助文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个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