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专设史官,记录和编撰历史。史官分为记录官和编纂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上个朝代的历史。
皇帝不得阅读记录官的作品,这几乎是行规了。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
唐太宗因为玄武门事变,害怕史官“胡说八道”,所以多次向房玄龄和褚遂良提出看“起居注”,因而留下了干预史官的骂名。赵匡胤因为“黄袍加身”也提出过看看记录官如何写的,结果被残忍拒绝。
我们现在所阅读的诸如《二十四史》之类的史书除了《史记》以外都是在王朝终结之后所书写,所以写作的时候一般不会太受当局的影响。当然,影响也有一些,比如《三国志》写于晋朝,就不敢把魏国说得太不好,而作者陈寿是蜀国史官出身,出于感情原因也没有把蜀国写得太不堪。结果,吴国表示膝盖好疼好疼。
因此,那些正史虽然多少会受当局影响。但是毕竟时过境迁,伪造一大段历史也很困难,所以总体而言真实性还是有保证的。
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各王朝,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史》。
满清编写明史用了145年时间,分别在三个时间点进行主观性的发挥创作:
第一次是在1644年入关后,设立专项部门修《明史》,实际上几乎就等于是没写;第二次是在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这一年康熙下旨修《明史》,三度修改后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正式发行;第三次是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当时为了撰写《四库全书》,几乎把明朝皇帝宫中起居的部分全盘删改。
众所周知,史书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皇帝在宫中的起居记录,而记录明朝皇帝宫中起居、诏书等个人事务的史书叫《明实录》。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思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
然而在清朝“文字狱”和《四库全书》的影响下,《明实录》基本上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就连朱元璋的画像,都成了鞋拔子脸......
不过,清朝时期的上流社会中,“明粉”也很多。
明朝灭亡后,作为明朝的“臣子”朝鲜自主编著了多部明朝史籍。清朝时期下的朝鲜虽然在对宗主国的正式公文上不得不用清朝年号,但国内依然长期沿用明崇祯年号,以至出现了“崇祯百五十六年”之类的纪年。
在1773年左右清朝修《明史》时期,一些史官偷偷把《明实录》抄录,后来运到日本,现收藏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也是因为那段“黑暗时期”,如今当代文史学者为了研究明朝历史,不得不去日本、欧美等西方国家借阅资料,反复对比去论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