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氏花局
孙方友
陈州花局的总称为“陈州茉莉花局”。早在清光绪初年,隆昌街海家花局首先创办,随后,花卉商看到有利可图,纷纷云集陈州古城,仅三年时间,就发展了六七十家之多。从隆昌街往东直至城湖边的湖滩里全是花房,长达两华里,形成了一条十分可观的花街。夏季,茉莉盛开,花香满湖,从早到晚游人络绎不绝,花街如同闹市,繁忙异常。
茉莉花除观赏之外,重在制茶,由于陈州形成了市场,各地茶商蜂拥而至。茶商住在茶行内,购到茶随时运至花局烘茶、熏茶。茶是先烘后熏,烘有烘篮,用栗炭火烘茶,再把茉莉花放在茶中进行熏制。熏茶极讲究,一般是先把挑拣好的花和茶叶放入烘篮内,篮下有框架,架下放炭火,烘篮大小不等,一般装茶三十斤。每斤下茉莉花一百朵。第一次烘熏后把茉莉花筛出来,放入茶末内,茶末即含香味。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花烘熏,茉莉花随茶出售。茉莉花均用伏花,香浓。底茶有用西湖龙井的,也有用六安瓜片的。只是用六安瓜片做底茶之时,每斤要用二百朵茉莉花。为什么比龙井多用了一倍?据烘茶师傅说,皖地多为黑土地,性硬,因而必须加倍才显茶香。
陈州花局以海家最大,据《陈州府志》载,海家占地二十余亩,有五千盆茉莉花,光花工就雇用四十余人。海家花局的老板叫海茂馥,出身商贾世家,很会经营。海家花局每年都要到山东曹州买牡丹根,八月份运到广州,然后在广州栽培,浇水,施肥,上搭天棚,一天内把天棚卷卷盖盖好几次,用以调节气温,抑制生长,避免过早开放。在春节前五六天牡丹开放时,到花市出售。因广州人过春节要比谁家的牡丹朵大鲜艳,象征一年之中花报平安,人盛财旺,所以出售极快,可谓一本万利。售了牡丹不误买茉莉,运回陈州再卖给各花局,可谓一举两得,年年都要赚大钱。
到了光绪末年,海茂馥已年近花甲,经不住长途跋涉,下不得广州,只好派他的儿子海涛去南国经营牡丹。从八月到腊月,海涛一年中要有近半年的光景住在广州。因为养花需要卷棚,占地方,海家均在郊区租赁场地。场地的主人姓赵,有个儿子叫赵岩,和海涛年岁差不多,都是光绪七年辛巳生。二人脾气也合得来,所以也就成了至交。赵岩很聪明,从小应童子试为县学生,后来又考上了武备学堂,清俄订密约,他鼓励同学在曾公祠开会,发表演说痛斥清廷失策,被开除。他原想北上闹革命,被父亲强行拦下,事实上那时候赵岩已加入了同盟会,经上级同意后,特让他留在了广州。要不,他的父亲是拦不住的。这期间,海涛正清闲,每天只是到卷棚下看看花的长势,听听花工汇报便可。这样一来,两位年轻人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多。他们有时一起进市区玩耍,有时赵岩带着海涛会朋友,闲下来,赵岩还给海涛讲解《猛回头》、《黄帝魂》,还悄悄送给海涛从上海转来的宋教仁主办的《民立报》。最后觉得时机成熟了,赵岩就劝海涛加入同盟会。没想海涛听后一笑了之,摇了摇头说:“家父就我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命中注定我一生只能当顺民!谁当权都行,我只卖花!你也甭劝我,我什么都懂,也知道你干的事情了不起,我很敬佩你,但我不能干。我不能干也决不会坏你们的事情,因为你我是兄弟,说不定还能帮你的忙。实言讲,我以前就读过不少救国救民的书,发现中国知识人多激进,少成熟,说穿了,多是些头脑发热的文人聚事,缺乏冷静,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戊戌变法就是一例。但愿你们这次能成功!”赵岩听了海涛这一番言论,颇感吃惊!因为他见过不少对革命不理解或执迷不悟的人,可极少见到这种“明白人”!从此,再不与海涛一同去会朋友,而且有意地疏远了海涛。
海涛见赵岩日益疏远自己,很是伤心。心想“革命”这玩意儿能加深友谊也能疏远感情。想到赵岩的难处,海涛心中释然不少。只是远离家乡,处处要依靠本地人,只好小心行事。不想这时候,广州却发生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大事情。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筹划起义,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那一年是辛亥年,猪年财旺,海涛运往广州的牡丹根比往年多了不少。由于海涛每年都带来不少花工,成了最好的掩护,所以赵岩家也是秘密据点之一。起义领导机关原准备利用“陈州花局”在粤养花场外地人多的有利条件在赵家藏武器,并要求赵岩要好好团结海涛。既然是组织决定,赵岩就去“团结”海涛。海涛见赵岩谅解了自己,非常感动,激动地说:“革命不光是你们同盟会的事,应该是全民族的事!我当不了革命派,可以当一名支持派嘛!”话虽说到这一步,但为保密起见,赵岩仍未向海涛透露任何信息,只说如果有事一定请您帮忙。赵岩他们的目的是想让海涛帮了忙却并不知道是帮了啥忙,一切要在海涛不知不觉中进行。那时候已是1月中旬。那一年的1月30日才是春节。由于时间紧迫,等海涛把牡丹售完,总部仍没有把武器运来。海涛当然不知道这些。海涛不知道这些就不会卖完了花专等着掩护同盟会运枪支。他像往年一样,交完了租金就回了陈州。
春节过后,起义总部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4月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余人,进攻两个总督署,这一百余人中,就有赵岩。总督张鸣歧逃遁之后,起义军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当然是后话。由于陈州闭塞,海涛当然也不知道这些。赵岩死后几个月,海涛又从曹州买来牡丹根,带队浩浩荡荡开往广州。海涛走进赵府的时候赵家已基本上家破人亡。赵岩也是独子,赵岩的父亲为儿子惨死而悲痛成疾,接着也命归黄泉。海涛望着赵岩的母亲许久没说话,最后跪在地上喊了一声娘。那时赵母已年过花甲,由于年老丧子又丧夫的打击使她精神错乱不能自理。海涛觉得赵岩革命失败后的重担已落到了他肩上,便花钱为赵母买了个丫鬟,专门侍奉老太婆。
那一年春节,海涛破例未回陈州,并派人给家父说,由于天气原因,牡丹全赔了,只让人送回了茉莉花。海茂馥当然不信,以为儿子在广州染上了什么“不良”,急忙赶到广州一看,原来海涛把开放的牡丹花全献给了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一片灿烂!
海茂馥没说什么,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头,他为儿子能控制住自己的革命激情而自慰。要不,怕是要七十三烈士了!接着,海老先生就回了陈州。由于兵荒马乱,陈州“海家花局”的生意开始冷清,不久就衰败了。万般无奈,海老先生只好带领全家去广州投奔儿子。
那时候,赵岩的母亲已死,海涛以合法身份继承了赵家的财产,在广州立住了脚,而且仍是照常经营牡丹和茉莉,生意十分红火。
有一天,闲来无事,海老先生夸儿子有远见,要不,“海家花局”就彻底完了!海涛笑笑说:“在非常时期,感情投资往往是无价之宝!而世上最赚钱的买卖就是革命!”
海先生想了半天,也没悟出个所以然,只觉得儿子比自己有本事!
1999年3月。
选自《孙方友小说全集》《陈州笔记》(卷三),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版。
孙方友(1949.9—2013.7),河南淮阳人,新笔记小说巨匠、文体家,被誉为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王”。作为小小说的开创者、笔记小说的承前启后者,孙方友自1978年起涉猎各种体裁的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鬼谷子》《衙门口》《女匪》等6部;中篇小说《虚幻构成》《谎释》等39部;短篇小说、小小说《颍河风情录》《罗汉床》《霸王别姬》等200百余篇;特别是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由《陈州笔记》与《小镇人物》两个系列构成)系列的创作,被誉为继《聊斋志异》之后中国笔记小说的又一座高峰,《聊斋志异》和《陈州笔记》分别代表着笔记小说与新笔记小说两种文体的最高成就。除小说外,还创作有电视剧、散文作品等;曾获小小说创作终生成就奖、首届“金麻雀”奖、吴承恩文学奖、杜甫文学奖、郭澄清奖等各种奖项70余次;有近百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多国文字。
============
本公众号主持人:青铜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