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约
□戴 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390名囚犯。
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一眼他,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胄的肩膀:“爱卿,用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
“这……”戴胄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
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地来到长安、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
“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
“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
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徐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抒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小说选刊》2015年第9期)
历史题材中的人性创意
——戴希历史微型小说的创作方法
□刘海涛
戴希写有一批历史题材的微型小说,主角往往有唐太宗这类的帝王将相;题材常常是历史大事件中的与某个物品相连的小故事;又常常是在一个故事场面里将情节悬念或做斜升重复,或做曲转强化;到了高潮部分则通过主人公之口全点破悬念的谜底,艺术地实现微型小说“既出意外又入情理”的“转折结局”。戴希的历史微型小说的立意,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将相这些历史大人物的深层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恶人、贪官等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良知和善根,表达了作家希望一种开明、包容、宽恕的意识能够唤醒负面人物的善心,能让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这样的微型小说的主题创建,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微型小说立意的内涵质量,扩大了微型小说文学创意的外延涵盖,展现了一种“微小说+大历史+深立意”的艺术风貌。
《死亡之约》的故事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内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细节则贯穿在朝廷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几个场面里的人物言语、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中。情节材料的结构框架是“正常+反常+骤升”。但我特别要说的是:戴希在处理上述结构模式时有着相当成熟的并符合文体创作规律的文学技巧。
作品先写唐太宗到大狱中看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个场面里出现一个与唐太宗具体对话的徐福林——徐福林下跪磕头,告诉皇帝“想回家与父母妻儿做最后的话别”的心愿,唐太宗当即做出了与390名死囚签“死亡之约”的决定。而在高潮细节里,清点回归的囚犯时,恰恰缺的就是这个徐福林。这个细致渲染的二号人物的故事将微型小说的悬念渲染到了极致,也将3号人物戴胄及众多民众对唐太宗决策的怀疑态度以及我们读者的期待心理放大到了极限。徐福林最后“抱病返狱”,证实了唐太宗的道德感化和仁义教育的合理与有效。徐福林的“波状斜升”的故事,促成了唐太宗“从签约到特赦”的一种“重复斜升”的情节过程。徐福林的故事虽然并不在唐太宗的故事内核里,但徐福林的这一条情节线索,却能推动故事内核中关于唐太宗的核心情节的变化。我姑妄猜测:历史典籍中可能有唐太宗特赦的记载,但不一定有徐福林的具体素材,这是戴希调动了微型小说创作的形象思维——虚构和想象出了徐福林这条线索的人物故事。戴希的历史微型小说的创作显示了这样的艺术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唐太宗的重大事件的内核后,围绕着自己的立意虚构、想象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人物,并让他组成与故事内核相连相配的,还能推动故事内核主线发生艺术变化的“第二条情节链”。
我紧接着要讲的是:戴希构思唐太宗与众死囚的“签约”与“兑现签约”的文学情节,究竟想创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立意呢?唐太宗之所以敢放死囚回家,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死囚的身上“敬老爱幼”的良心未泯;唐太宗敢在“返期”时未见陈福林时仍然相信他——这两个“重复斜升”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颗包容、宽厚的仁爱之心,从唐太宗的这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性内涵中,我们领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爱、求道义的治国大略。敢写帝王将相的人性,并从这个帝王将相的人性中来透视盛世时代的治国方针,这就是戴希历史微型小说的“大历史+深立意”。戴希为传达这样的创意,特意虚构的陈福林以及其他389个死囚的最终被特赦,并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实际上也是合理地写出死囚们仍心存“敬老爱幼”的善心和良知,这是典型的人性内涵中的“二重组合”。死囚们的善心和良知是能够被爱心和道义唤醒的,戴希的微型小说写出了这样真实的“二重组合”的人性,不仅深刻新颖,还创下了文学立意的深广涵盖面。
综合这些分析,可以这样小结:戴希的历史微型小说对“正常+反常+转折”的微型小说写作公式做了相当文学化和审美化的发挥与运用。“正常+反常(第二条线的悬念渲染)+转折(第二线推动第一线变化、创建人性深广内涵)”,这样的文学性的改造和运用,一是更鲜明地突出了微型小说的文体风格;二是更深刻地创建微型小说的文学立意。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相关往期回顾
声明:本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仅做学习、交流,以及推广微型小说,不作商业用途。
可读性·思想性·文学性
您阅读、写作的良师益友
微型小说选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