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还有的说3213或3259卷)4000万字,从西汉司马迁开始编撰第一部《史记》至清张廷玉等完成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叹为观止的巨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约公元前2550年),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料,更是触目皆是。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二十四史的发展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主要版本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相关评价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