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行侠仗义的精神,关于侠客,司马迁将他们分为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几种类型,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而诗仙李白更是对侠客思想推崇至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成为国民最喜欢的文学读物,加上电影电视剧对这些作品的演绎,使得侠客的思想几乎深入每一个国民的心中,九十年代《水浒传》热播和主题曲《好汉歌》传唱,更是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行侠仗义思想渲染成一种冲动,那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侠客有哪些呢?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吧。
一、墨子
就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学说同为“显学”。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农民的哲学家,他出身低微,亲身体会过下层百姓之苦,因此,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他带领着他所建立起的墨家学派穿梭于各国之间,帮助弱国,抵御强国,消弭战祸,求取和平。楚国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又以机智交锋,迫使楚国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国得以保全,可以说墨子对侠的运用从人与人之间上升到了人与国和国与国之间。
在混乱的时代里,墨子以他并不宽厚的肩膀承载起了“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风尘仆仆,来去奔走,追求着乱世里最难能可贵的和平,兼爱、非攻,墨子不只是张张嘴轻巧的吐出自己的学说,唇枪舌剑战个面红耳赤,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践验证着自己的理论,在那个并不温暖的夜空里,闪耀出夺目的光芒。墨子是墨家第一代巨子,之后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所以可以说墨子是中国游侠的鼻祖。
二、剧孟
西汉著名游侠,洛阳人,以经商为主,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藏活豪士,不求报酬,因此而显扬于诸侯,吴楚叛乱时。周亚夫由京城去河南,得剧孟,十分喜悦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已。”意思就是说七国叛乱不求助于剧孟,他们是无所作为的。天下大乱,周亚夫等于得到了一个国家,认为剧孟的能力可顶一个侯国,后因用其事为喻大将能威之典。
三、季布
说到季布,人们往往会想到成语一诺千金,和其弟弟季心都是汉朝初年以侠义著称的名人。季布是楚国人,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大将,项羽兵败自杀后季布只得到处逃亡,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刘邦下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凡是窝藏季布这诛灭三族。周家人为了救他就把他和几十个奴仆一起卖给了大侠朱家,朱家找到刘邦手下重臣夏侯婴说服了刘邦,使得刘邦赦免了季布,并成为西汉的名臣,得以善终。
四、季心
也就是季布的弟弟,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 士皆争为之死。尝杀人,亡之吴,从袁丝匿。长事袁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尝为中司马,中尉郅都不敢不加礼。少年多时时窃籍其名以行。当是时,季心以勇,布以诺,著闻关中。”意思是说他的勇气胜过关中所有的人。待人恭敬谨慎,因为好打抱不平,周围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着替他效命。季心曾经杀过人,逃到吴地,隐藏在袁丝家中。季心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袁丝,又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灌夫、籍福这些人。他曾经担任中尉下属的司马,中尉郅都也不敢不以礼相待。许多青年人常常暗中假冒他的名义到外边去行事。在那个时候,季心因勇敢而出名,季布因重诺言而出名,都在关中名声显著。
五、朱家
朱家是秦汉之际最有名的游侠,在中国首部3D武侠动漫《秦时明月》农家六堂之一神农堂的堂主,号称“三心二意”、“千人千面”,每次见人都是一副不同的面孔,其人消息灵通武功更是实力高深莫测。但不得不说《秦时明月》中的朱家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游侠朱家出入太大,《史记》记载的朱家是鲁国人,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但他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其实没有剩余的钱财,他自己穿的衣服也很破旧甚至没有色彩,平时吃的饭菜也很简朴坐的都是牛拉的车。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楚地的田仲因为是侠客而闻名,他喜欢剑术,像服侍父亲那样对待朱家,他认为自己的操行赶不上朱家。
六、郭解
西汉时期游侠,其父亲因为行侠,汉文帝时被诛,据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记载,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经常动不动就杀人,亲手杀的人很多。加上为人特别讲义气,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总之是干尽了坏事,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后来年纪稍微大点,良心发现,就开始自我反省,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性命,不恃功劳,但内心残忍狠毒的一面并没有多少改变,可谓是古代游侠中极具两面性的人,他的侄子因逼人饮酒而丧命,他查清原委之后却承认错在侄子,将凶手放过;有人拦路,先反思自身德行不够,而对拦路之人不加苛责,并且免其徭役……郭解逃亡之时,明报自己是逃犯,却还是有人愿意收留他,甚至为了保护他而付出生命,也足可见他在当时的威望和名声之高,只是,盛名往往招来祸患,郭解最终还是因为声势太大、处事太过而被朝廷诛杀。
七、侯赢
侯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年已七十,还做着看守小吏,满腹韬略,却始终以隐者自居。他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信陵君,侯赢不过是门人小吏,信陵君慕其名而拜访,让尊位于侯赢,并为其亲自驾车,终于使得侯赢对他俯首,侯赢感于信陵君知遇之恩,向信陵君举荐了大隐隐于市的朱亥。
前257年,秦军攻赵,包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本来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却因中途受到秦国威胁而停滞不前。信陵君欲救赵国于危难,侯赢阻止其飞蛾扑火之举,并献计窃符救赵,并在事成之日,自杀谢罪。
侯赢身怀利器,却不自矜,对于赏识自己之人不惜以性命相酬,以意气相上,能为人所不敢为,不仅以智慧流芳,更因为其将“士为知己者死”六个字演绎到了极致而为后人敬仰。
八、朱亥
战国时魏国人,历来是人们传颂的一位侠客,和早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当屠夫。公元前258年因侯赢的推荐,成了信陵君的上宾。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隐居朱仙镇。李白在《侠客行》诗中就写道“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蠃;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高适也在诗《古大梁行》中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犹识夷门道”之句,而朱仙镇更是因为朱亥旧里和朱亥封仙而得名。
厘王魏安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赵国存亡危在旦夕,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请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秦王威胁说谁敢帮赵国等我灭了赵国再找他算账,所以魏军虽然打着救赵的旗帜,却只是在一旁围观,信陵君只好带着自己的一百多乘人马打算前去支援赵国,侯赢献计盗取了魏国的虎符,朱亥击杀晋鄙,调动了魏国的部队解救了赵国之危。后来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国,秦王很赏识朱亥,强行扣留了他,高官厚禄威逼利诱朱亥都不从,秦王就把朱亥关进一个装有老虎的大铁笼子里,考验朱亥,威胁朱亥。老虎看见有人被投进笼子,就猛扑过来。朱亥大叫一声“畜生,你敢!”那老虎吓得趴在朱亥的脚下,动也不敢动。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把他囚禁起来,朱亥见回去无望,就在狱中用手扼断自己喉咙自尽了。
九、王著
南宋时期,当政者软弱无能,连绵起伏的华丽江山在四方铁骑追逐之下只剩残山剩水。最终偏安一隅,江山为蒙古人取代。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蒙古的统治者们大多不通汉话,不懂律法,量刑随意,上级欺压下级,官员压榨百姓,元朝初期的惨状,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
王著就生在这样的时代里,眼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王著与僧人高和尚合谋,暗地里铸就铜锤,埋伏在权臣阿合马必经之路上,意图刺杀。然而,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准备不足,刺杀失败,王著被捕,英勇就义。
十、黄衫客
在古代的侠客中,黄衫客是最为迷离的一个,他因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传奇走入人们的视野,却也因传奇本身的扑朔迷离而难辨真假。
战乱中的长安,风雨飘摇,劫难之中诞生的霍小玉遇见了同为沦落人的李益,才子和佳人互相倾心,红烛为媒,美酒为约,许下了一生的誓言。只是山盟虽好,人事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贫贱时的恩爱,等来的却是李益飞黄腾达之后的背弃。霍小玉相思成疾奄奄一息之时,春风得意的李益却正准备着迎娶名门之后的卢氏,途径长安的黄衫客听说了这个故事,感于霍小玉之情深,毅然将负心汉李益绑到了霍小玉面前。霍小玉在临死之前见到了惦念之人,故事最终以覆水难收作为结局,而成全霍小玉心愿的黄衫客却成了世间广为流传的义士。
许多年以后,有个叫蒋防的男子将这个故事大胆的演绎,《霍小玉传》成为了唐传奇的压卷之作,而黄衫客的名字也随着这个故事世代流传。甚至有好事之人感叹:“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十一、虬髯客
虬髯客,本名张仲坚,风尘三侠之一。提到风尘三侠,就不得不说起红拂女与李靖的故事。史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并起,虬髯客有济世之志,亦欲起兵以图天下,奔波图谋的路上,在一家旅店内与逃亡中的红拂和李靖邂逅,红拂本为杨素府中家伎,因慕李靖高才而夜奔追随,虽为女子,却风姿飒爽,聪明绝顶。虬髯客见之,便心生爱慕,然而佳人早已心有所属,红拂女机智过人,设巧计令三人结为兄妹,虬髯客便以兄长之心待其二人,后来在二人的劝说下与他们同行,一同投奔李世民,虬髯客见到李世民之后以为其乃“真天子”,于是便洒然放弃逐鹿中原之梦,并将全部家财赠与红拂和李靖,而后不知所踪。
在后来的野史和传奇故事里,有人说虬髯客入了扶馀国,杀其主而自立为王;有人说他本来是高句丽的皇室,回了高句丽为帝王……佳人不可得,后人似乎是为了补偿而为他杜撰出了帝王功业。只是观其心性,并不执著于功名利禄与佳人美酒,所求不得,即慨然放手,这份随性和洒脱,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十二、原涉
原涉是新朝王莽时期的著名游侠,生于大姓豪族之家,却自小爱管闲事,怜悯孤弱。父亲去世时,他拒绝了南阳郡府的巨额丧葬费用,单身扶柩归葬父亲,并为父亲守孝三年,遂以廉洁仁孝扬名长安。为谷口县令时治理有方,又有“不言而治”的美誉。
原涉辞官后四处游历,广交天下英雄豪杰,遇人危难,或慷慨解囊,或拔刀相助,能力所及,从未敢辞。一次宴饮时,他见到友人邻居家老母过世,因家贫而无法下葬,当即赠与钱财,并且将所需事物一一备齐,帮着安葬逝者。王游公进谗言陷害于他,他虽然愤恨报仇,却不伤及老幼无辜之人。原涉外表仁厚谦逊,性情却多少有些好杀之心,他率性而为,有仇即报,但不滥杀无辜,不慕荣利,对于钱财外物也看得十分通透,然而,侠客任性大意,却最终死于小人之手,令人叹息。
十三、鲁仲连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他高风亮节,深有大才却不愿为官,以游侠的身份周游各国,多次以智慧化危难于无形。鲁仲连游历赵国时恰巧遇到秦国围攻邯郸,魏国表面相助,暗中却作壁上观,并且游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鲁仲连与魏国将军辛垣衍据理力争,最终使其放弃尊秦王为帝的想法,平原君以千金相谢,鲁仲连却言:“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鲁仲连口才超群,谈锋机警,且不尚空谈,只为事而辩,不似当时许多士人将口才作为炫耀的技能和资本,他言出必行,以自己的辩才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而功成之后,潇洒离去,不求功绩,不为名利。连高傲的李白都要赞一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十四、李白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中认识李白,说他既是一个具备儒家“入世”思想的人,所以经常在诗中表达生平的不如意和怀才不遇,同时也笃信道教,所以自号“青莲居士”,除此之外李白还受到侠士思想的启发,从他的作品《侠客行》中就可以看出“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根据史料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流行斗鸡活动,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
为了学剑术,提高武艺,李白又专门到山东,拜裴旻为师,裴旻世人称裴将军是当时的龙华军使,是大唐公认的第一高手。大唐有三绝,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张旭和李白都是饮中八仙裴旻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而李白也被后人认为是大唐前三的决斗剑术高手。
十五、大刀王五
其人本名王正谊,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的豪侠,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京师武林名侠也是民族英雄。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拜著名的双刀李凤岗为师学武艺,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后来到北京一家镖局当镖师,光绪三年自开了源顺镖局,后来镖局越做越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便声名鹊起,而王五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后来认识了维新派谭嗣同,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了表明变法决心拒绝逃跑被斩于北京菜市口,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均未成功,后来又参与义和团运动。1900年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他自己原本可以逃脱,但他的镖局里去了一百多人避难,为了不让这一百多人受牵连,他把组织义和团和杀洋人的事都担了下来,王五被捕后被八国联军枪杀,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