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穆天子传》燕然之山、昆仑山在战国魏国之地

《穆天子传》燕然之山、昆仑山在战国魏国之地

《穆天子传》燕然之山、昆仑山在战国魏国之地作者:开封古都学会韩鹏 战国时期魏国在古都大梁(今开封)修编的竹简《穆天子传》中,记载有“燕然之山”“昆仑山”“黄池(泽)”“黄帝宫室”等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名称。

战国时期魏国在古都大梁(今开封)修编的竹简《穆天子传》中,记载有“燕然之山”“昆仑山”“黄池(泽)”“黄帝宫室”等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名称。窃通过分析论证后以为,它们本在黄河下游的战国魏国古都大梁西北之地。

现借助这个平台,列出几个主要理由,与国内专家学者商榷:

一、战国时期的竹简《穆天子传》,是由魏国国都大梁人在西周史料传承基础上修编的传记作品,并非虚构。它反映的核心内容,大多是发生在战国魏国地域,包括河南延津“燕然之山”、“昆仑山”,河南封丘“黄池(泽)”,开封古魏国大梁“黄帝宫室”“逢(苹)泽”一带的历史事件。

二、战国竹简《穆天子传》,出土于河南卫辉魏国襄王墓中。说明卫辉及东南部的延津燕然之山等地,当时归属战国时期的魏国管辖,记载的内容自然是西周时期以来,发生在卫国、魏国地域的历史事件。

三、在战国时期魏国《穆天子传》中,记载着西周东土(卫国)的“燕然之山”。燕然之山,今属河南延津县境内。夏朝重分九州,延津属豫州;春秋置廪延邑,以境内有虚廪堆延绵不断而得名;秦王政五年(前242年)以境内多棘,置酸枣县;南北朝后魏并入陈留郡小黄县,北齐并入南燕;隋开皇六年(580年)复置酸枣县;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为延州,辖延津、阳武、原武三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有黄河相隔,由开封府改属卫辉府管辖。清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县并入延津县。西周时期在延津出现的燕然之山,其历史文化早于战国时期河北北部一带出现的燕国,即北燕文化;也早于汉代蒙古国出现的燕然山(今杭爱山)。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中原地区的河水(即西河)作地理依据。

编撰《穆天子传》的战国魏国人认为,燕然之山在昆仑山西王母居住地弇山、舂山的北部一带。弇山,传说由伏羲划分九州的西方州弇州、西北州台州之地而得名。也是穆天子在昆仑山西部拜会西王母后,以弇山之石纪名之地,今在郑州古圃田泽的北部一带;舂山之“舂”,具有母系阴性文化的象形特征,因黄帝大臣雍父作“舂”,即舂臼而得名,在大禹重划九州西方州梁州与西北州雍(墉、鄘)州之间,与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记载“鄘(墉)城于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墉)国”的地理位置相一致。燕然之山,是中国匽、奄、燕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四、据战国时期魏国编撰的《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南郑是穆天子的祗宫,故址在今陕西省华县北。西周穆天子自陕西省华县北部的南郑(西周末期郑国东迁前居住此地)出发,沿着太行山南麓,经阳邘之山,向东渡过今新乡黄河下游东北流向的河水,到达燕然之山,进入了昆仑山西北部地区。

其中《穆天子传》记载的“阳邘之山”,在河南省沁阳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西万镇邘邰村一带,为西周武王次子邘叔的封国,印证了穆天子东巡中土,到达燕然之山的路线,在太行山南麓是有迹可循的。

五、延津西部的燕然之山,是河水流经燕然之山的西部谷地,也是穆天子站在燕然之山,面向西方河水,沉璧祭河,得舂山之珤(古河图)之地。此河水便是黄河下游荥阳桃花峪东北流向的夏代“西河”,与夏禹在黄河下游开发“四渎”中的“东江”、“南淮”、“北济”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四方水排泄入海的体系。燕然之山坐落在河水、即西河的东岸,也称“河东”,是认定穆天子面西背东,祭祀西河、河水的地理依据。

六、延津燕然之山的东南部,便是原阳东南与封丘西南的南北济水分流处。在《穆天子传》中,济水称“黑水”,源于五行、五色、五方中的北方、黑色、水文化,是夏禹开发“四渎”的北方之水,故曰“北济”。

封丘西南部的济水之滨,也是穆天子在昆仑山上举行“丰隆宫之葬”“曲洛”处,今为封丘荆隆宫乡、洛寨一带。“丰隆”是大自然中打雷的声音,代表着“雷精”“雷神”“方雷氏”等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纬书集成·卷六 河图始开图》记载:“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卷四 春秋台诚图》记载:“轩辕星,主雷雨之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正义》也记载:“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封丘西南部的“丰隆”“荆隆”文化的内涵,为“雷精”“雷神”文化,本是黄帝文化的象征。

封丘荆隆宫乡东南部,是穆天子“其马喷沙、其马喷玉”的古黄池、黄泽之地,是春秋时期晋国定公与吴国夫差会盟之地,史称“黄池会盟”。古黄池南部,即魏国国都大梁的北部(今开封黄河南岸),就是黄帝与嫘祖成婚的魏国大梁“中央宫室”(或称帝都、黄台、轩辕丘等)之地。“中央宫室”的南部有“夏启之居”和大泽“苹泽”,也称逢泽、蓬池等,是西周陪同穆天子巡守东土的逢公伯封地。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记甲》记载:“逢,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逢蒙,《穆天子传》逢公其后也。地今开封逢池,一曰逢泽”。其地理方位、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与《穆天子传》并无二致。

七、在魏国国都大梁修编的《穆天子传》中,记载的这些人文、地理和历史环境,也有其他史典可以旁证的。

如:道家文化认为,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之舂山、墉国。今在新乡东北,后迁徙新乡西南的大召营乡代店和店后营村。故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鄘城于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

如:《封丘县志》载:穆“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封丘黄池、《穆天子传》记载的“黄泽、黄池”同地、同义。

如:唐代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大梁,战国魏国之都,今为开封。

开封古“大梁”的黄帝中央宫室,今在黄河大堤南岸的轩辕楼村一带。轩辕楼村村民至今复姓“轩辕”,且有明代轩辕氏家谱传承为据。

开封轩辕楼东南数里的半堤村、刘庄村北部,为黄帝左史官、右相、帝师仓颉的墓地、造字台。开封的仓颉墓,与黄河南岸的轩辕楼村,彼此之间在历史、地理、文化上相互印证。

开封轩辕楼北部十余里的封丘封钜国,为黄帝右史官、左相、帝师方雷氏沮诵(丰沮)的封国,夏代称封父国。封丘西南部的封钜国,与黄河南岸的轩辕楼村之间,也在历史、地理、文化上相互印证。

八、西周时期穆天子祭河的燕然之山,与今蒙古国、汉代燕然山彼此有着很大区别的,主要是:

一个在西周,历史年代在先。一个在汉代,历史年代在后;

一个地处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原,一个地处匈奴、元人居住地塞北;

一个有黄河下游的中原河水为凭,一个远离中原河水流域;

一个与中原魏国地理、历史和方位相依,一个是塞北孤单单的地名没有人文地理、历史和方位互相支撑。

因此,我认为:汉代今蒙古国的燕然山,是西周和战国时期中原燕然之山、南燕文化向北燕、塞北传承的结果,而不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修编《穆天子传》中,记载西周时期穆天子东巡东土和昆仑山西北部的燕然之山。

因此说,魏国大梁编撰《穆天子传》中记载的河水、济(黑)水、燕然之山、舂山、昆仑山、黄池、黄泽、黄帝中央宫室、逢(苹)泽等,均在魏国大梁及其北部、西北一带。这也是我们认为华夏历史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在黄河下游、河水东部、济水流域与开封大梁之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国学百科网意见,仅供学术探讨。

注:国学百科网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学百科网编辑,违者必究。

上一篇: 跟着国宝过年|银雀山汉简:世界兵书的“金字塔”
下一篇: 如何看待三国志14?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