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扎克来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魏晋时期,人们都喜欢宽衣大袖、袒胸露背,甚至在光天化日下赤身裸体,表演行为艺术。
在魏晋时期,聚集了太多疯疯癫癫、放荡不羁的狂徒,大家就这么“不正经”的活着,演绎着莫名其妙、怪诞离奇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养活了一大批稗官野史的作者。
公元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震惊天下的“黄巾起义。”大一统的帝国开始逐步瓦解,迎来了长达一百年的抢地盘大战。
曹操成为北方的带头大哥,孙权自告奋勇在长江划了一个圈,刘备默默在成都吃起了火锅。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说没就没了。
217年左右,一场“建安大瘟疫”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大家今天还在喝酒聊天,明天就得奔好友、亲人的追思会,心凉也就算了,身体也凉凉。
天灾不断,人祸横行,对忠于汉室的读书人而言,既然理想已死、生命短暂,那就好好享受人生吧。让国人向往的“魏晋风度”,也从这一刻起拉开大幕。
━ ━ ━ ━ ━
如果说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是乌托邦、嬉皮士、后世“文艺青年”以及广泛的“爱与和平、反战”爱好者们不得不提到的盛世,那时间倒回到公元220年开始的魏晋时期,那时所发生的与伍德斯托克相比,思想上可能还来得更疯、更颠、更深沉、也更开放。
魏晋风度第一弹——帅
魏晋时代是名副其实的看脸时代,精致的猪猪男孩每天起床两件事,先是仔仔细细的刮脸剃须,完事再来一场煞有介事的涂脂敷粉。
传说曹操的养子何晏颜值极高,因此遭到不少人腹诽,说他绝比是腻子刮的厚,绝比是娘炮里头的炮中炮。
超爱吃瓜的魏明帝曹睿打着“求真”的坏心思,故意挑个酷暑天邀请何晏吃露天汤面。趁何晏吃得大汗淋漓撸袖子擦脸时趴人家眼么前视奸他,结果却令曹睿很打脸,在那个没有防水底妆的时代何晏依然保持住了他的神颜,曹睿也只能砸吧嘴叹到:“佩服佩服,你忒么是真白啊……”
何晏的颜值引发全民看脸,那比何晏晚50年的后辈潘安则已经是深谙刷脸之道,算得上是大中华区发明“粉丝经济”概念的第一人。
传说潘安经常趁大晌午街上人多的时候,坐着他的敞篷小马车出去闲逛消食,明面上是亲近粉丝,背地里却没准是为了接!水!果!
马车慢悠悠的走着,一众粉丝们就扑到车前给爱豆递递小卡片,但空手去毕竟不好看,经济实惠的水果就成了打榜&会面的首选。所以潘安每次出门,都像是去蔬果批发市场走了一趟。
魏晋风度第二弹——真
东晋太尉郗鉴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弟很优秀,就希望能跟王氏联姻,一起改造下一代基因。这个想法在经过对方同意后,郗鉴就带着管家登门择婿了。
那天,只见王家的男孩都穿着新装、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一排排的站在门口等待挑选。郗鉴看了一圈,咂咂嘴:“啧啧啧,真不错嘿。”这时管家戳了戳他:“还有个落单的,在卧室看书呢。”
郗鉴紧走两步,看到一个青年敞着肚皮,躺在床上看书,一只手还在肚皮上画圈圈。郗鉴叹到:“他没有争风吃醋的浮华,只流露真性情,我喜欢。”
这个青年就是王羲之,一不小心,他不仅娶了太尉的女儿,还创造出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说到率真,前秦丞相王猛也算一个。年轻时的王猛有才归有才,却是个穷光蛋和懒汉的集合体,他大放厥词:“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也不会打工的。”
桓温北伐至关中时,听说了王猛这个人,就请他到军营喝茶。这个落魄的穷书生,面对手握大军的桓温却没在怕的,反而大摇大摆坐下跟桓温侃大山。从当前局势谈到金融危机,从南方气候聊到北方自然灾害,边聊天下事边把手伸到衣服里去抓!虱!子!这一副魏晋名士的做派,也真是让桓温刮目相看了。
魏晋风度第三弹——义
荀巨伯从远方探望病重的朋友,正好赶上胡人南下抢劫。
病得剩一把骨头的朋友推一把荀巨伯:“我是跑不动了,你还年轻,撒丫子颠吧。”听了这话的荀巨伯怒了:“我是这种偷生忘义的人么!”
本以为要基友双双赴黄泉,好在他们的忠贞情谊冲破云层,连城外的胡人也感知到了。毕竟他们这两两相望、相依相偎的样子胡人也是遭不住的,索性主动撤兵而去。荀巨伯对朋友的义气和深情,就这样救了全城的百姓。
西晋天王级人物嵇康,也有一个堪比荀巨伯义气的朋友。传闻嵇康年轻时长得帅、会弹琴、能写作、懂打铁......身为司马氏党羽的钟会就特别崇拜嵇康,有一天钟会怀揣着自己写的《四本论》想请偶像指导一二,到了门口却突然羞涩,然后他干了件很怂很逗比的事,把书扔进院子里拔腿就跑……
哪知道嵇康对钟会根本不来电,钟会扔过来的小本本他看都没看一眼,任其在院子里化作春泥去护花了。等到钟会发达以后,就因爱生恨的给嵇康造谣:“这人不忠啊,这人妄议朝政啊,巴拉巴拉。”结果就是,嵇康被抓进了大牢。
其实,嵇康原本是有机会出仕做官的。当初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被司马氏重用,就邀请嵇康也出来为人民服务,嵇康说:“这哪是为人民服务,只是为司马家服务而已,这事我不干。”怼完朋友还不够,他还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再不跟山涛玩了。
彼时嵇康被陷害,就嘱咐自己的儿子嵇绍:“我死后,你就去找山涛,有他在,你就不是孤儿。”刑场上,嵇康最后一次弹奏了《广陵散》,然后慷慨就义。而早已绝交的山涛,也真的抚养了嵇绍,并且视若己出。真兄弟,必到患难才见真情。
魏晋风度第四弹——情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东晋大书法家。他不仅长得帅,而且风流倜傥,是当时邻家萝莉、霸气御姐以及大婶子们眼里的妇女之友,就连新安公主都为他茶饭不思,让孝武帝给他们赐婚。
虽然娶个公主也挺不错,但无奈王献之已经名草有主,而且他跟结发妻子也是感情恩爱、浓情蜜意,完全没有休妻的打算。所以,如何决绝又不失礼貌的回绝公主,他想到一个办法!
现代人熏艾灸,是为了通经活络做保健,王献之作为前浪,也点燃了艾草,却是为了自残……他用艾草把双脚烧伤,落下终身残疾,然后对公主说:“我现在是个残疾人了,我已经配不上公主了!”
没想到公主也很绝,一句:“我要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jio。”断了小王逃婚的念想,就这样,这一顶驸马的大帽子终究还是扣了下来。
话说事后,王献之虽然娶了新安公主,但心里想的还是结发妻子郗道茂,脚残的他没事就窝书房里给前妻写情书:《思恋帖》《奉对帖》都是他们爱情的美好回忆。值到临终前,他都绝口不提新安公主,念念不忘的只有郗道茂: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婚事。
魏晋风度第五弹——我
这一个故事,还是关于王羲之的儿子,谁叫他们家娃都有钱、有颜、有才呢!
那年,王徽之住在浙江山阴县。一天夜里,正准备老婆孩子热炕头,突然发现外面下起了雪,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雪夜要是能跟好基友戴奎一起赏雪聊天吃火锅简直不要太爽。
戴奎家住几十里外的剡县,王徽之等不急天亮,带着仆人划船沿河、披星戴月就这么去了。
天亮了,王徽之也到了。仆人刚准备敲门进屋点火锅,王徽之却突然刹车:“不要,不要,我们还是回去吧……”仆人懵了:“大半夜的陪您划船,到地方却连口热汤都喝不上?”王徽之趁机对仆人展开思想教育:“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徽之我行我素的作风,正是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但与阮籍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狂放,主张活得美就要脱俗。在那个时代,出于礼数叔嫂之间是不能走太近的,但阮籍根本没在乎过。有一次他嫂嫂要回娘家,阮籍不仅设宴为嫂嫂践行,大吃大喝之后还来了个十八里相送……
嫂子还算自家人,但“难得”的是阮籍能跟整条街的小姐姐都打得火热!邻居家的萌妹子死了,阮籍跑人家灵前扶灵大哭,完事说“不熟不认识,但老子就是要哭……”
还有住隔壁的一个美少妇,人家开了个小酒馆,他就三天两头跑去捧场,喝醉了就地打滚往美少妇旁边一躺,怎么高兴怎么来,反正一句:“孔孟之道,能管得了我这样的人吗?”
魏晋风度第六弹——骨
405年,陶渊明在42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当了一方父母官——彭泽县令。就在他打算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的时候,碰上了督邮来吃拿卡要。
县里的属下提醒他:“我们应该备厚礼、穿正装、恭敬地迎接上级检查。”陶渊明一听不高兴了:“贪污还这么猖狂,可见世道是多黑暗。”说完就把官印挂在房梁上,转身离开了这个他看不上的官场。既然不能改变黑暗的世道,就只能做到洁身自好了。
跟陶渊明拥有同款风骨的还有西晋文学家张季鹰,人称“江东步兵。”
八王之乱初期,齐王司马冏执掌朝政时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命他当大司马的副秘书长。可张季鹰看到皇帝暗弱、权臣迭起,发出一声长叹:“这恐怕不是正常国家的秩序啊。”就跑到司马冏的办公室,提交了一份魏晋最牛辞职申请:
“我特别想吃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可是洛阳又没有冰箱,我只能回江南老家去吃了,请您批准。”
他回到家后,拿起存折就跑回苏州老家。家乡的小伙伴不理解:“你放着大官不做,跑回家当渔花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张季鹰张口就怼: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当官、封爵就是狗屁,有多远滚多远吧。
有人说:魏晋的风流人物就是懂生活,他们吃喝玩乐、蔑视礼法,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王羲之主张“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但沉溺于清谈的朝廷大臣听不进去;他劝殷浩:“人民穷困,国家实力不足,不如养精蓄锐再北伐”,可殷浩也一意孤行,终而惨败。王羲之留下的那首《兰亭集序》,不仅仅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是对时代的愤怒、周围同僚的鄙夷、以及自身命运的哀叹。
嵇康也有政治理想:崇尚简朴、天下为公。可门阀圈地、国舅斗富的官场,容不下嵇康的老庄思想。到最后,他惹不起,也躲不起。嵇康死后,《广陵散》绝,一同死去的,还有那种俾睨天地的精神。
20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仕宦生涯。为了吃饭,他做过小吏;为了出头,他加入桓玄的造反幕府。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他只能隐身在乡土田园之中,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自己的“桃花源”,在这里,他才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张季鹰作为吴国后人,在西晋朝廷本就低人一等。“八王之乱”时的洛阳,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要不是有先见之明跑回老家,齐王司马冏失败后,最先被砍头的就是张季鹰。1000年后,宋朝词人辛弃疾也不可能留下千古名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到底,魏晋名士的风流、张狂、不羁,不过是有志难伸的发泄,不过是国破家亡而束手无策的放纵,是至暗时刻的君子之道。有人希望能够回到那个年代,与他们共舞,有人希望这样的名士再来一大波,我却希望:这个世界再也不要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就让他们留在故纸堆里,供后人凭吊吧。
如果您喜欢元物志
顺便Biu出你的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