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人物史传,纠正“大跃进”领导作风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失误,主要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讲,反映出当时党内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诸如,遇事不商量,在生产指标上给下面很大压力;蛮横压制不同意见,只看“风向”作决策;对上不敢讲真话,一味浮夸。这些,都属于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毛泽东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后,下决心纠正领导和工作方法,由此阅读推荐三篇历史人物传记。
一是阅读推荐《明史·海瑞传》,提倡“海瑞精神”。
1959年,毛泽东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宣传海瑞精神,即敢讲真话,说实情的精神,还把《明史·海瑞传》推荐给周恩来、彭德怀等人阅读。4月5日,他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我们共产党高级干部很不勇敢,不尖锐。无非是怕穿小鞋,怕失掉职务,怕失掉选票。我就讲透这些人的心事,连封建时代的人物都不如。接着,便搬出海瑞,把《明史·海瑞传》记载的海瑞不怕坐牢杀头,上书直言时弊的故事讲了一遍,总结说:你看海瑞那么尖锐,他写给皇帝的那封信就很不客气,我们的同志有海瑞那样勇敢?毛泽东讲海瑞精神,不只是一般性的倡导,还借此对自己在发动“大跃进”过程中很少听到的真话进行反思。在这次会议上,又说:“现在搞成一种形势,不大批评我的缺点。你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批评也可以嘛。”“少奇等是在我身边多年的战友,在我面前都不敢讲话。”
二是阅读推荐《三国志·郭嘉传》,推崇“多谋善断”。
毛泽东这期间阅读推荐最多的是《三国志·郭嘉传》,目的是希望领导干部做事情、订计划,既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又要善于集中不同方面的意见,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像曹操和郭嘉那样“多谋善断”。
1959年3月2日在郑州会议上,他几乎原原本本地把《郭嘉传》的内容讲了一遍,总结说:“我借这个故事来讲,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是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抓住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讲这些,是要求领导干部不要陷入“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制定决策要多商量,发现问题赶快纠正。
一个月后,在上海会议上又讲一遍《郭嘉传》的故事,然后说: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由此联想到“大跃进”运动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是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就是少谋武断、独断专行,又进一步解释:多谋就是要和各方面去商量,听取不同意见,没有多谋,就不可能有善断。人们对事情的判断有三种情况:正确判断,武断,断得不及时。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反对党内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一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他还讲郭嘉事迹,说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应该像郭嘉那样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等。
三是阅读推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呼吁“民主纳谏”。
事实上,郭嘉和曹操遇合,也是谋与断的结合,既成就了郭嘉,也成就了曹操。但历史上并不是所有领导团队中的决策者和谋划者,都能像曹操和郭嘉那样幸运遇合。最典型的悲剧,就是项羽和范增。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1月30日大会上,谈到《史记》记述刘邦善于纳谏而取得胜利,项羽不听意见而失败的一些情况,发挥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接着详细讲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求见刘邦的故事,最后归结为:“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比较刘邦、项羽不同领导作风的成败,针对的是“大跃进”期间一些领导干部不讲民主,不肯纳谏的作风。毛泽东在讲话中直面现实,提出告诫:“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