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教法|借助《经典常谈》开展古代典籍导读教学

教法|借助《经典常谈》开展古代典籍导读教学

教法|借助《经典常谈》开展古代典籍导读教学经典导读教学的三种策略:生活化、悬念化、趣味化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意思_古代典籍的构成

编辑说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是朱自清先生写在《经典常谈》自序里的话。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陈秀君老师将《经典常谈》作为帮助初中生了解古代典籍的启蒙性读物,提炼出开展经典导读教学的三种策略,让学生了解经典、亲近经典,从中获得精神滋养。请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其推荐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但据笔者观察,大部分初中生并不会主动阅读经典,特别是古代典籍。因为这些作品成书时代久远,内容距离当下学生的生活较远,理解难度较大。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与经典作品的隔膜,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了解经典、亲近经典,从中获得精神滋养。

古代典籍的意思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是朱自清先生写在《经典常谈》自序里的一句话,它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意义。在《经典常谈》这本小书中,朱自清先生对《说文解字》《尚书》《诗经》《史记》等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梳理和讲解,他希望读者“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笔者认为,可以把《经典常谈》当作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典籍的启蒙性读物,“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提炼出开展古代典籍导读教学的三种策略,在此与各位同人分享。

策略一: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经典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经典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主动将阅读经典当作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说文解字》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汉字学著作,《经典常谈》对其进行了介绍与解读。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用字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

我们的名字里,藏着很多秘密。你最喜欢自己名字里的哪个字?为什么?你知道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吗?身边同学的名字里,哪个字古今意思不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说文解字》这本书里。

这些问题将汉字知识和学生的姓名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产生了探究汉字起源、了解字体演变的兴趣。笔者顺势请学生阅读《经典常谈》中关于《说文解字》的内容,并上网查一查自己的名字用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分别怎么写,在班上展示。学生兴致盎然,收获了很多汉字知识。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陈涉世家》就编选自《史记》。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先生表达了他对这部作品的推崇。为了拉近学生与《史记》的距离,笔者以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原因导入:

司马迁是个“官二代”,他父亲对他说:“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朱自清先生说,“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司马迁)一条伟大的路”。这条“伟大的路”是一条什么路?“官二代”的身份和“父亲的遗命”对司马迁撰写《史记》有什么影响?答案就在《经典常谈》的《〈史记〉〈汉书〉第九》中。

把经典生活化,能够打破学生对古代典籍“枯燥、难读”的刻板印象,鼓励他们翻开书页,穿越千年的文字,发现“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连续的”,感受到经典与当代文化的一脉相承。

策略二:悬念化

悬念化是指教师利用青少年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特点,根据经典的内容设置悬念,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冲动,进而开始阅读。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千百年来流传着很多关于《尚书》的故事,扑朔迷离,颇具悬念。笔者从《经典常谈》的《〈尚书〉第三》篇中找到这样的表述:“《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由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尚书》被谁冒名顶替了?为何这样的冤屈过了一千多年才真相大白?请你阅读《〈尚书〉第三》,找出原因,并用思维导图梳理《尚书》被冒名顶替的过程。

2.为了守护一本书,很多人丢了性命,这本书比命还值钱吗?它究竟写了什么?谁要毁了它?谁保护了它?把它藏在哪里?《经典常谈》告诉了我们答案。赶快读一读,解开这些谜团吧。

巧设悬念最大的效用是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进而有所收获。如《“春秋三传”第六》开篇,朱自清先生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介绍《春秋》的成书。大意是:有猎户打了一只麟,却以为它是不祥之物,所以丢弃了,孔子听说后,流下泪来,说这只麟来得不是时候,他感慨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就像这只不走运、不被人认可的麟,因此发愿修一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并设置悬念: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春秋》到底是如何成书的?请阅读《“春秋三传”第六》,找到答案。

策略三:趣味化

在初中生心中,古代文化典籍往往内容严肃、表达晦涩,令他们望而生畏,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才硬着头皮读下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从经典中发掘趣味,再分享给学生。在经典趣味化方面,《经典常谈》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如《〈诗经〉第四》中的表述: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

这些介绍《诗经》的文字多么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联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经》选篇,激发学生探索《诗经》的兴趣。可以提问:为了“将情表到家”,《诗经》时代的人们使出了各种劲儿,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关雎》《蒹葭》是在对谁表达感情?使出了什么劲儿?《采薇》《子衿》又是在对谁表达感情?从哪些方面使劲儿?

又如《〈战国策〉第八》中,朱自清先生这样评论战国策士: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通过这些文字,学生可以对战国策士这一特殊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对《唐雎不辱使命》等课文也有更深入的体会。他们会对策士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战国会出现策士等问题产生探究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战国策》中的其他内容,并在班里开展“我是演说家”活动,让学生以苏秦、张仪等战国策士的身份发表演讲,展示表达能力。

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意思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了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了,终身都大有好处。”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悬念化、趣味化的导读策略,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经典的路径,引导他们走进多彩的文化世界,领略其中的斑斓风景。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3月27日文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借助〈经典常谈〉开展古代典籍导读教学》;作者: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陈秀君;图片来自千库网)

上一篇: 5本已完结演员主角的韩娱小说,戏精本质是搞事,成就真正的传奇
下一篇: 古代小说:尘封的传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