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有假。
主要是要明白《战国策》的来源是什么,就能理解其中的内容了。
本来没有这个名字的,都是一篇篇短文,而这些短文是战国期间纵横家为了练习自己的口才,思维等记录下来的。
这种不能空口白牙的联系,便会选取当时发生的事情,设身处地的考虑。
所以,如果你读《战国策》的时候,会看到不少内容没头没尾,像是说服人,又没说结果。
其实这种做法,就像是出题人给你出了一个题。
如果你是处在什么情况下的臣子,你应该怎么说服国君,或者某个大臣去做什么,
你应该说什么来破解困境等等。
这种情况下,当然会觉得诸侯王者很白痴,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出题里面的一个条件,
但是,同样也有不少记录了历史的内容,用来指导其他纵横家学习。
由于秦国焚书的原因,造成不少史书被焚,没有了验证的机会,
这些设想的内容情况和史实混淆在一起,也就产生了真真假假的内容。
汉代刘向编撰的时候,离战国的时间比我们现在近的多,
他都有些分不清真假,更不要说我们自身去进行真假的区分了。
我想说的是,《战国策》记录的是历史故事,但是不能按照读历史的角度去看它,
应该从分析一个个计策的本身去看,
考虑纵横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说又能达成什么的成效,
这才是《战国策》本身的应用方向。
我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才读起《战国策》,目前读完两卷内容,东周策27篇,西周策17篇,
然后每一篇会写一下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总共写了33篇策文分析以及几篇额外衍生的内容。
当深入琢磨的时候,才会发现纵横家对人心的把握,口辩之利,
为什么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时候,
这些人仅凭一张嘴,就能为自身谋取富贵!
这里举一个例子。
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
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
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
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明面上看很简单,就是伊阙之战后的一个小故事。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其中的内容呢?
一阶段: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直接说出建议,制止秦国继续攻击西周,令秦魏两国重新开战。这里面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西周公国想要的,而第二个是赵国愿意看到的。
二阶段: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
开始解释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以通过假设的方式展示事情的发展,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西周公国的话,会有两种结果——得胜和失败,而不管得胜还是失败,都不会继续进攻魏国,自然就不会出现赵国愿意看到的局面。
这个假设是为了论证自己建议合理性,如果当时有人和对方抬杠,说为什么不会攻击魏国,对方会有充足的理由来解释。
“欲待周之得”,赢取周地之后,要吸纳西周公国的人口将其转化为秦国人口,将这片土地营造成东出的前沿基地,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攻周而不得”,攻击一个小小的西周公国失败,必然说明后勤跟不上了,或者军队出现问题等等,自然是无法继续进攻。
直接选择反驳对方,恰恰就是陷入了对方的话术圈套。
三阶段: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
有了前面的假设,这里开始说怎么做的建议,也是听建议的人想要知道的。他给出了自己的行动建议,同样也讲出了建议的可行性。
由赵国出面制止秦军继续攻击,因为赵国的实力足够强大,作为局外人如果提出让秦军不再进攻的话,秦军必然会考虑,那么提出行动建议的李兑,作为“却秦而定周”的功臣,在赵国的话语权自然是大大加强。
如果赵国采用建议行动,就已经达到了“却秦”的目的,对方又在这里针对李兑讲出了这样做对他个人的好处,同时为第四阶段的内容做铺垫。
四阶段: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这其实就是告诉李兑,如何让他在秦魏复战中获取最大利益,也是采用假设的方式,如果秦魏讲和,那么李兑如果参与进去的话,必然是能够获取最大的话语权,而如果秦魏不讲和,仅凭魏国无法阻挡秦军,那么就需要赵国在后面支持魏国,让魏国为赵国阻挡秦军东出的脚步。营造出这样局面的李兑,自是会提升在赵国的话语权。
最后一阶段完全是从李兑个人的利益出发来解释建议的好处。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说太多对赵国有好处远不如说两句对李兑个人有好处对李兑有吸引力,而李兑作为权臣绝不是公而忘私的人,从他平定沙丘之乱来看,他是需要提升自己在赵国的话语权,而在建议最后强调采取行动对他的好处,恰恰是能够吸引他采纳建议。
这还只是一个在史书上完全没有留下名字的人所展现的说服人的能力。
这是我发在自己公众号上的其中一篇解读内容:
所以,作为读者,而非历史研究学者
读《战国策》的时候,考虑的恰恰不是内容的真假,
而是内容本身
从内容中思索纵横家的思维以及口才,分析其背后说服人的逻辑,
这才是这些策文本身的目的所在。
如果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余闲好读书)看看其他策文解读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