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霜风净旷野,鸿落有余声
友人赵工寄来一套精装本的《容斋随笔》,此书我是只知其名却从未读过,遂花了足足一个月时间,大致浏览了一遍,感觉嘛,三个字,好累人。
这部书是毛主席生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时间是1976年9月8日5时50分,在老人家遍身布满各种医疗管线之时,还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了37分钟的《容斋随笔》,十多个小时后,一代伟人便与世长辞,此事见于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之回忆文章。
此书的作者为宋代洪迈,说起这洪氏一族的名人可是多多,在我的印象中,一身正气的洪亮吉,“南洪北孔”的洪升,当然,还有洪秀全及洪承畴等等,着实了得。
至于这位洪迈,我除了知道他所著的这部书外,其他皆茫然中,但因为不知何时曾读过一首讽刺他的诗,所以对他的印象很不好,也一直没有特别地关注过他。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这是当年在太学生中普遍流传的一首词,调寄《南乡子》,对当时出使金国的洪迈极尽挖苦之能事,并将其与汉之苏武进行对比,更具讽刺意味。
他的父亲洪皓曾出使金国,被扣留15年后方才得归,尽忠尽节,被后人称为“宋之苏武”;后来金人又遣使来朝,高宗赵构遂派洪迈出使,欲将二帝陵寝回归,但金人以宋国书中未以臣礼相交,坚持要改为“陪臣”方可交谈。
洪迈不允,于是金人将其关押,并断绝一切供应,原文为“既而金锁使馆,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乃得见。”
至于为何三日后“乃得见”,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正史无载,但当时的民众应该是听到见闻,认定洪迈是做了对不起大宋之事,再加上他回来后四处夸耀自己在敌国的功绩,于是,太学生们作词讽刺他。
尽管正史语焉不详,但他应该是屈服了,至于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回来后不久即遭言官弹劾,理由是“使金辱命”,旋被刚即位的孝宗罢官,而史上未见洪迈有任何反驳,看来定是属实,所以,完全可以说,这是他一生的污点。
洪迈,字景庐,号容斋,江西鄱阳人,进士出身,历起居舍人、校书郎等职并兼修国史,后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和端明殿学士,官及宰执并封魏郡开国公,年80卒,谥号“文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