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毓平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代河北东路的地图
沧州有着优秀的医学传统。早在战国时期,有任丘人扁鹊首创“望闻问切”之法,被尊为医祖。扁鹊之后,沧州又出现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到了近代,中医学界的泰斗张锡纯,成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而在北宋初期,有位沧州籍医生刘翰,他以高超的医术成为宫廷御医,主持编著了医学药典,为后来中医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担任宫廷御医
刘翰出身于中医世家。后周时期,他向朝廷进献了祖传的医学典籍《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翰林医官、卫尉寺主簿。他所进献的医书也被宫廷史馆所珍藏。
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其根本。刘翰一心钻研医术,并不热衷权势,因此,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影响他的从医生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刘翰这位前朝的医官,不仅继续做宫庭御医,还被陆续任命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尚药奉御、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户部郎中等更多的职务,享受了更多的封赠。
刘翰是以自己的医术和医德赢得声誉和信任的。赵匡胤登基不久,前朝大将李筠叛乱,赵匡胤御驾亲征前去平叛,他让刘翰当自己的“随队医生”,可见对刘翰医术和医德的信任。平叛归来后,刘翰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
后来,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患病,赵匡胤下诏命刘翰和道士马志前去晋王府为赵光义诊视治疗。经精心调治,二人治好了赵光义的病。晋王病愈,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编著医学典籍
赵匡胤登基之后,为了让真正精通本职的专业人士为国家所用,对医术、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方技之士进行了考核。乾德(963—968)初期,赵匡胤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因为医术不精被贬退的医官达26人,刘翰则在此次考核中被为评为优秀。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下令刘翰重订中医药典《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王从蕴、安自良共同对唐代《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修订,编纂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
第二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开宝新详定本草》。这次修订对原书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最后命名为《开宝重定本草》。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
《开宝重定本草》是宋代第一部官修药典,为后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严谨求实之风为后人所称道。加上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此书一改以前手抄流传的方法,而以雕版印刷,使中国药典性本草有了第一个印刷刊本,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学书籍。
误诊刘遇之病
刘翰的医药生涯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在给宋廷名将、沧州老乡刘遇治病时,刘翰出现了失误。
刘遇是沧州清池人,生得高大魁梧,膂力超常,善于射箭。他性情淳厚,待士有礼。起初,在后周郭威帐下供职。北宋初期,曾任御马直指挥使、汉州刺史、眉州刺史、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等,是位著名的战将。
在赵匡胤平定藩镇、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经常能够看到沧州大将刘遇的身影。其中,收复后唐的战争中,刘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后唐的三万军队屯于皖口。步军战棹都指挥使刘遇集结兵力,攻破皖口的后唐大军,并生擒了其将领朱令赟、王晖等,获武器数万。这场战斗的胜利,使唐后主李煜丧失了最后一线希望。此战之后,刘遇因战功加领大同军节度。
太平兴国四年(979),刘遇跟随太宗赵光义参加了征讨北汉的战斗,他与另一员大将史珪合力攻下太原城的北门,为平定北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能表现刘遇神勇无畏气概的,是他“刮骨疗毒”的故事。
太平兴国八年(983),刘遇徙镇滑州(今河南滑县)。早晨起来正要会见来客,脚上有个毒疮非常疼,医生说:“火毒不去,就会疼痛不止。”刘遇于是拿了一把刀,自己把那个毒疮生生地割了下去,并且割到骨头之处。他说:“火毒去矣。”与客人谈笑自若。十多天后,伤口愈痊。
雍熙二年(985),66岁的刘遇生病了。非常赏识他的太宗得知消息后,派刘翰从开封驰往滑州给刘遇治病。刘翰看完病回到京城报告说:“刘遇的病不要紧,很快就会好的。”但是,不久传来了刘遇病故的消息。刘翰因治病误诊,被贬为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团练副使。
数年之后,刘翰再次复出,重新担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他72岁时,病亡于家。
刘翰籍贯考
《宋史》记载:“刘翰,沧州临津人,世袭医业。”
临津,宋代属沧州,那么,现在是哪里呢?一说是沧州沧县,一说是沧州东光,一说是山东宁津。
《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时的一部地理总志,此书载:“临津县,东南120里,旧18乡,今3乡。本汉东光县地。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苏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时期的历史地理名著,所反映的政区基本为元丰八年(1085)之制。其这样介绍沧州所辖的南皮县时:“南皮,州西南六十里,六乡:南皮、马明、乐延、临津四镇。”
《舆地广记》成书于政和(1111—1117)年间,介绍沧州所辖南皮县的文字为:“临津镇,本汉东光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胡苏亭置胡苏县,属平原郡,唐更名临津,属景州。皇朝熙宁六年,省入南皮,有洁河,禹贡九河之一也。”
从以上几部地理著作看,临津在汉代属东光县,建有胡苏亭,隋朝开皇十六年,以胡苏亭为名改叫胡苏县。唐天宝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到北宋太宗年间仍时属沧州,辖三个乡。到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归入沧州南皮县,成为南皮县的一个镇。境内有“九河”之一的洁河。
有人认为临津即是现在的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而山东宁津县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的:“……宋熙宁六年废临津县,并入南皮县,县城更名保安镇。金天会五年复置临津县,属河北东路景州;天会六年秋,临津县城毁于大水,东迁12公里,即今县城,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也就是说,在金天会六年(1128)秋天的时候,原临津县城毁于一场大水,现在的山东宁津县是向东迁12公里的地方。现在的宁津县西与沧州东光县接壤,北与沧州南皮县接壤,中有漳卫新河穿过。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宋沧州临津,是现在的沧州东光县东南部和南皮县南部一带。现在的宁津县是金代以后东移的新址,“宁津”与“临津”虽然有其相似之名,但并无其地域之实了。
另外,我们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代河北东路的地图上,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宁津县与当年的临津镇根本就不是一个地域。临津镇在四女寺减河以北,今宁津县在四女寺减河以南。四女寺减河即今漳卫新河,如1979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五版)解释:“鬲津河,古水名,旧名四女寺减河,即今漳卫新河。”而现在,漳卫新河正是沧州东光、南皮与宁津的“分界线”,所以,宋代刘翰是沧州临津人,即现在的沧州东光县或南皮县人。
刘翰在中医药的贡献被载入《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医学著作,为后人所称道不已。此外,宋代文人柳开在《与广南西路采访使司谏刘昌言书》中赞:“刘翰善药得为太医之令,越有匠得尽能于佛塔。”《明史》在介绍李时珍时写:“本草自神农所传365种,梁陶弘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114种,宋刘翰又增120种……”明代《异鱼图赞补》留下了刘翰关于白鱼的一段描述:“白鱼……刘翰云:生江湖中,头昂大者,长六七尺。”
清代为士人争相传诵的《皇畿赋》,把刘翰与刘完素等世代名医相提并论:“歌撰百中王白自出机杼,讨论本草刘翰独循规矩;刘完素悟起醉酒之仙杯,张元素术精凿心之大斧……”
刘翰是生活在北宋早期的沧州医药学家,刘完素是北宋末年出生肃宁县师素村后定居于河间的医学家。沧州医药学的文脉源远流长,在北宋时代也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在新时代正在得到发扬光大。
本文主要参考:
《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卷二百六十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
《舆地广记》卷十三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河东集》卷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