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片段
这事真的挺有意思,我特地又去查了一下晋书原文。
我们看一句话,需要放在当时的情境之下才能明确其中的含义。
首先《晋书》虽然有缺点,但它的确是一部正史,文中这个桥段也确有出处,我节选了部分。
——选段一
知侵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这里指司马懿)节度。——《晋书·晋宣帝·司马懿传》
——选段二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晋宣帝·司马懿传》
——选段三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晋书·晋宣帝·司马懿传》
书中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两军对峙,诸葛亮迫于粮草压力一直想速战速决,可司马懿却死守不出。诸葛亮就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激将,这下司马懿似乎是异常恼火,安抚众将说:“我早就看诸葛亮不顺眼了,别急,我立刻给皇上写奏折请战。”
结果却等来这么一个消息:“没有朕的命令,司马懿你不许开战。”
这其中有个点,就是魏明帝曹叡这道旨意,其实是在充分理解司马懿避战意图之下给的一个台阶。所以就有了诸葛亮这番话:“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意思就是司马懿本来就不想跟打,但又不想被属下看扁,所以才要请示曹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要是真能打得过我,哪还会千里请战。)
但这时诸葛亮内心肯定是不爽的,因为司马懿摆明了是打算拖死他,这其实也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然后下一个有趣的点又来了。
司马懿在孚书回信中是这样说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先不说司马懿当时说这句话是不是在自卖自夸,但就这句话而言,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时,也许有人要反驳,诸葛亮的才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代表的。的确,要知道司马懿在后面也曾评价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这句话也是发自肺腑的客观之言。
那为什么说上面那句话有几分道理,接着说。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这一段话的出处,这个小情景我已经介绍过了。这时,我们再看看当时所处的背景。蜀国国力不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掣肘,可以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诸葛亮本就谨慎,在这个情况下不得不慎之又慎。说白了,是蜀汉国力拖了后腿,不足以诸葛亮施展。而司马懿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对诸葛亮做了一个深度的剖析。
俗话说,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生宿敌,彼此之间有来有回。诸葛亮没有败给司马懿,而是败给了时间,而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成了三国最大赢家。在这里,不能用成王败寇的总结形式,是一生宿敌,更是英雄相惜。
主观能动受客观因素所制,在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至于司马懿的那句评价,我想应该放在这个特定背景之下去解释才是对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