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文讲坛”开始快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在往期的内容中我不停的提到“周礼”,但是关于《周礼》似乎还没有真正的介绍过一番。现在老读者们其实也已经对“周礼”并不陌生了,他是西周时期由周公创立的一种政治制度,这与后世的“礼学”不太一样。
“周礼”除了行为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封建制度的阐述和设计,后世的“礼学”则没有政治设计,变成了单纯的行为规范,越往后的时代,越是如此。
《周礼》曾经作为儒家的最高意识形态纲领备受推崇,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恢复的就是“周礼制度”,不过在孔子死后《周礼》不但被拉下圣坛,更被定义为“伪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焚书坑儒”开始。
最高规格的雪藏
《周礼》因为涉及很多制度设计的内容,所以一开始并不叫《周礼》而叫《周官》,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它也是众多受害者之一,并且是属于最严厉的那一类。为什么呢?
因为秦国统一天下后,施行的天下郡县制度与《周礼》所记载的“封建制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观念,在秦朝初期依旧有很多儒生渴望能够恢复到“周礼制度”下,施行天下分封。
不过“封建”的管理技术早就过时了,天下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趋于郡县,按我们今天的来说就是:“不能开历史的倒车”。秦始皇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在焚书时特别针对《周礼》。一直要到汉景帝时期,《周礼》才又从民间现身,不过缺了最后一篇最后用《考工记》补充上去,我们今天看的《周礼》其实还是这个样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独尊儒术”可是这本《周礼》却享受了天下最高等级的雪藏,进入皇家秘府,连五经博士都没有资格借阅。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可想而知《周礼》的力量有多大,毕竟整个“周朝”持续了近800年,它的制度内涵实在是深入人心。
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负责整理皇家图书,发现不少好东西,自己开始默默研究,默默学习,很有少林扫地僧的感觉。汉哀帝继位以后,刘歆实在是安耐不住自己的绝世武功,建议皇帝把《左传》、《毛诗》、《古文尚书》这些典籍公开出去,也给它们设置相应的博士官,却遭到了学术界的集体反扑,没有能够得以施行。
不过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要说的是:刘歆推荐的书单里并没有《周礼》。《周礼》的命运实在是悲催,连刘歆这样的人都不敢将其公开,它里面的内容到底如何呢?
捆绑王莽的《周礼》
《周礼》的结构本身来说算是非常全面了,首先他将天下的官职分为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系统。这六大系统相当于政府的六大部门,然后在每个部门之下又再分别列出次一级的部门,每个部门有什么官职,官职对应的岗位职责一应俱全。
非常具体,如果当时真的有人能够拿到这部书,那么照猫画虎完全可以组建起一个政府班子,而且纲领、纲要、注意事项这些内容都囊括在了里面,再加上当时周代灭亡并不太久,思念天下分封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当时《周礼》外流不知给多少人提供了便利。这样的巨著发生在西周那个时代实在是耸人听闻,怪不得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要严格打压《周礼》。
汉哀帝驾崩以后,外戚王莽成功上位。王莽给我们现代人的感觉就是“乱臣贼子”,被道德家集体贴上了“野心家”的标签,其实这是太小看王莽了。王莽上位只是他的手段,他的终极目的是效仿周公制作礼乐,成为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圣人。这很有孔子的腔调,孔子一生的目标也就是恢复周礼制度。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王莽上位以后发现政敌是容易清理的,舆论是容易压制的,外患是容易平定的,唯一不容易搞定的是:天下要如何才能向古书上说的那样整齐划一?他是一个有深度洁癖的理想主义者,他要复兴儒家礼制,第一手资源自然在皇家秘库的《周礼》里面,刘歆也因此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不过毕竟《周礼》是很古老的东西,现在虽然仍有大批人支持“复辟封建制度”,可是毕竟世道人心变了,该怎么办呢?王莽的操作方法也很简单粗暴:不管那么多,撸起袖子加油干,先照古人的制度一通改革以后再说,问题留给以后。
比如当时汉朝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偏偏缺了书里记载的西海郡,王莽的洁癖实在受不了这种“三缺一”的存在,于是马上派人带着大笔黄金到了青海湖一带,希望羌人能够将这片土地献给汉朝,让王莽建立西海郡。
王莽的改革很有乌托邦的风格,完全靠想象,大权在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所以他崛起的很快,失败的也很快。不过经过王莽这么一折腾原来作为“最高机密的《周礼》”,流入了民间。
王安石变法大量借鉴《周礼》
后来北周的官制改革,唐朝修编的《唐六典》都有从《周礼》中借鉴的内容。不过《周礼》的再次辉煌还要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一开始为了给变法造势,颁布“三经新义”,这在我前几期的内容中有所提及。“三经”之中,王安石又特别看重《周礼》,因为他从《周礼》中发现了大量财政内容。比如我们熟悉的“青苗法”,直白一点说就是国家银行给民间提供信用贷款服务。
《周礼》中有一篇《泉府》就是王安石的理论依据,他对反对者说:“既然当年周公制定天下礼制的时候,就已经试用成功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用呢?”王安石面对反对者,就搬出《周礼》与他们对峙,在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宋朝,并没有太多的人敢质疑周公,王安石抱着《周礼》相当于就是他在舆论上的终极杀器。
不过可惜的是。圣人归圣人,“青苗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看看眼下即可,由国家银行出面办理信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稳妥的事情,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现死账、烂账、坏账。在宋朝那个交通全凭快马加鞭,交流全靠信差、巡城马的年代里,很容易将一个国家拖垮。
王安石也因为这件事情,背负了“靖康之难,罪魁祸首”的骂名,从北宋一直被骂晚清,最后还是梁启超先生为了给改革找充足的依据,才顺道将王安石从耻辱柱上解救下来。现在很多人说“青苗法”的失败是执行力不行,我一直说读书要广博,还要结合实际,我可以断言正是执行力太强大“青苗法”才会破产,执行力越强借贷越多,导致的坏账、烂账、死账也就越多。
随着王安石变法破产,《周礼》也跟着遭殃,直接被认定为“伪书”,说是当年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权自己伪造的,后来的王安石为了自己的变法又从中添加了内容。《周礼》就这样在历史中飘忽不定,后来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是对《周礼》抨击的巅峰之作,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这里就不赘言了。
好了,关于“儒家意识形态最高纲领《周礼》,是如何被定义为伪书的?”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需记住四点:第一、《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周代政治制度;第二、《周礼》曾经作为禁书。先是成为秦始皇重点打击对象,又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皇家秘库,享受最高等级的雪藏;第三、《周礼》在王莽和王安石手上,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工具,虽然结局并不好,不过毕竟发挥了余热;第四、在王安石变法后《周礼》被后世学者认为是“伪书”。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