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度的稳定性,保证了西周的稳定
在西周建立之前,尚且还没有发现制度化的土地分配模式,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政权,对于国土资源的掌握程度不够高的原因导致的,这使得夏商两代在土地制度方面,没有留下明显的历史遗迹。
但是西周建立之后,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来临,这使得中央政府,对于全国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控制力。
西周时期推行的是井田制,这是一项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推行实际上确保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井田制的推行下,西周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诸侯,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他们也可以以此来进行人口的统治,保证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不过到底是因为周朝正处于奴隶制经济时代,因此小农经济的发展,并不像后面封建时期那样迅速和程度,人地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也并不突出。
因此整个西周时期中,农民和土地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换句话说,农业税收虽然对于政府至关重要,但是还没有到了危及生死存亡的地步。
这样的人地情况,就使得井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保证国家税收的制度,其更深层性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治理的稳定。
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小,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这使得农民起义问题或者奴隶起义问题,在整个周朝还是比较少的。
进入东周之后,虽然井田制趋于瓦解,但是各国的土地变法开始盛行,周天子实际上控制的地区不断缩小。
各诸侯为了赚取舆论优势,对于周天子也就没怎么动手,这使得东周时期摇摇欲坠的周天子,尚且能够苟延残喘。
分封制的推行有效达到了初期拱卫王室的目的
西周建立之初,便对功臣、宗亲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种分封制在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已经形成了相较稳定,且内容丰富成熟的政治体系。
一方面,被分封的诸侯王不论是在血缘还是个人成就上,都离不开周天子,因此他们能够成为诸侯,要感恩于周天子,再加上当时的尊王意识浓厚,这就使得西周尽管存在大小数百个诸侯王,但是都是非常忠于周王室的。
《史记》载:“周封五等,然又封伯禽、康叔於鲁、卫之地,太公於齐,武王、成、康时所封数百,同姓者五十五,地上皆不过百里,下三十里,用以辅卫王室。”
另一方面,分封制建立和推行的过程中,周天子也对于各地诸侯王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即诸侯王的重要使命就是拱卫王室,对中央承担着财政赋税供给、军事援助等责任,这使得西周王室,能够长期得到地方诸侯的保护。
而周天子,则享有对各地诸侯王的册封权,证明诸侯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地位的崇高性。
就这样,周天子和地方诸侯,在权力和义务上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恰恰是这种平衡状态,保证了周朝国祚八百年的奇迹诞生。
如若有部分诸侯王图谋不轨,发动反叛行为的话,那么周天子完全可以依靠,其他忠于他的诸侯王出兵协助镇压,这不仅对于周王室的统治是一种保护,更是对周朝延续是一种保障。
即便是到了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阶段,西周时期确立的这种分封制度,依然在发挥作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虽然个个都是强权政治霸主的存在,但是却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真的不顾周天子的存在,而妄自称王,名义上对周天子还都是表示尊重的。
这也是东周时期周天子,依然能够维持一种名义统治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阶段中,周朝实际上又维持了将近500年的统治。
宗法制与礼乐制为周朝的统治提供了共同意识
周朝相较于商朝来说,其实不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是文化礼乐方面,都有些十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周礼的创建,为周朝能够形成一种尊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共同意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则。
按照史实来看,周朝时期真的形成了全面的奴隶制法律体系吗?这或许尚不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周公创设的周礼制度,无疑成为了周朝,特别是西周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体系。
这种周礼制度在今天看来,似乎更多体现了一种社会道德,民众约定俗成的原则,其具备强制性和自觉性的双重特点。
礼乐制度中对于周天子的崇高地位,和权力作出了全面的肯定,与此同时对于周朝的等级制度,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而宗法制的推行,则保证了姬姓王室,代代继承王朝最高统治权的局面。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为周朝的统治,提供了基本上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培养,这成为周朝能够统治八百载的重要条件和支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