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文经中为何出现了伪书?又是如何辩伪的?伪书古文经又有哪些价值和危害?

古文经中为何出现了伪书?又是如何辩伪的?伪书古文经又有哪些价值和危害?

古文经中为何出现了伪书?又是如何辩伪的?伪书古文经又有哪些价值和危害?谢邀。@無與倫比这个问题其实说起来很复杂,个人大抵理解题主是什么意思,但是,题主的问题似乎问错了。首先,如何定义伪书这点,在学术上就是个大问题,有很多的争论。

谢邀。@無與倫比

这个问题其实说起来很复杂,个人大抵理解题主是什么意思,但是,题主的问题似乎问错了。

首先,如何定义伪书这点,在学术上就是个大问题,有很多的争论。古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一来不题撰人,也就是说,作者不署名,或者是不署自己的名。二来辗转传抄,你加一点我抠一点,这个老司机不喜欢那段,就不抄他,这个老司机喜欢这段,就往里多加两句解释。一来二去,文献的面貌在不同流传体系里,就不太一样了。三来六经的名目原本其实也只是文献的大类名。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先秦时期并没有所谓纂集完成的《诗》、《书》。大多数的单篇文献在当时只是笼统的放在《诗》《书》这种文献的大类之下,且大类之间的边界也比较模糊。古书里就见过明明是引《书》,却说《诗》曰。四来古书在先秦流传的时候,往往是单篇别行、分合无定,所以,绝对不能用整本的眼光来看待先秦古书。可能后代看到的古书里,这篇是真的,那篇是假的,也很常见。所以,到底什么是伪书?

其次,今古文的分野是汉代才搞出来的,主要是选取经典的范围,解释经典的方式,对孔子的学术地位、以及与政权的关系等看法存在分歧(换言之,谁的知识体系代表赵家)。跟是否是伪书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古文经学固然重《周礼》,还有《古文尚书》,但在当时,这些东西也不被认为是伪的,而是反映了后世儒生对经典的某种选取和阐释角度。说得好像今文经学家们的谶纬啊,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所谓“微言大义”造得少一样,谁手里都不清白呐。

其三,所谓伪书,按照题主的理解,应该就是特指伪古文尚书了。真古文尚书在东汉末年散得差不多了,大抵还剩下一些断简残篇。于是就有好事之人,把这些东西根据自己的意思攒在一起,搞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这种造伪的情况,我猜测心理可能是两种,一是先秦时期著述不提撰人以及好伪托古人立说的传统在作祟;二可能就是为了自己的学说张目,顺手造一批经典(这个做法下文会说到)出来。所以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伪书,相似的情况还有孔子家语、孔丛子、列子等。

其四,如何辨伪?1、最早人们是注意到,为什么尚书里面有的语言难读的要死,跟今天出土的金文一样,有的却读起来很顺,并且顺的这些都喜欢讲一些大道理。这是传统辨伪的最直观的手段:辞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风格,虽然可能受到不同语境的影响, 语言风格总不会相差太远。这种做法,老先生们一般是用特别玄学的语感来看,而新一代学者习惯去做虚词频率、用法、语气词、语法、句式等量化的东西。这种手段,总体来说行之有效,但不能作为特别主要的证据。因为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虚词的增减改动,句式的调整都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种手段只能证明文献在最后定型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时代,但是很难证明文献是不是有较早的材料来源。2、名物制度和地理沿革。比如说古文尚书里有时候出现了后代才有的制度、器物或者地名。就好比1969年的文献不太可能大谈改革开放一样。这个虽然也能证明文献可能比较晚,但不能排除到底是这句晚还是全篇晚。3、目录。有些水平比较低的造伪吧,不看《汉志》的,基本上对先秦古书来说,汉志里找不到影子的,就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了。还有的是序和篇名、篇数不符的,这个在尚书研究中很多人也注意到了。4、观念。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人的观念体系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西周时期几乎看不到“仁”的说法。西周时期的德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不是一回事,春秋时期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和战国时期也完全不一样,这个也是断代很重要的依据。当然,综合上面几种方法来判断,是最重要的。

其五,伪书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首先,好处在于,这类能流传下来的伪书,一般都是造的不错的。一来,这些伪书应该是存在一些材料来源的。比如《孔子家语》和定县八角廊所出的《儒家者言》存在一些关系。二来,这些伪书客观上搜集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大量原书引文,比如伪古文尚书,搜集了大量当时所能见到的真古文尚书,以及先秦典籍引用尚书的文句。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思把他们串起来了而已。钱串子不可信,可里面的一些铜钱,是货真价实的。三来,晚出的书能体现这本书制作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比如说,《周礼》有的前辈抬得很高,说是周初的东西肯定是不靠谱的,但说反映了战国末期到汉初的某些社会观念,就是十分有价值的材料了。《尚书》的部分篇章也是,作为战国早中期的材料,也是很能反映问题的。

弊端吧,一些学者分不清真伪的时候就乱引。一不注意就引错,引错的话,论证就会出现大纰漏,成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几千年来多少学者栽在这上头?

以上。(我这漫天撒网的语言风格,咋越来越像李零老师了。)

话说码字很累的,又是这种冷门话题,都努力写得这么通俗易懂了,走过路过随手点个赞呗。

上一篇: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与
下一篇: 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