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那绝对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然而在这些流传下来的书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就是成书年代和作者都是假造的伪书。
不得不说明代就是造伪最混乱的时代,视为学术堕落的标志。
一、明代伪书出现的背景
伪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之前,我国历朝历代均有伪书的出现,其中比较疯狂的几个时代分别是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在科举制度上采取了八股取士的方式,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这就导致了许多文人为了逃避现实在学术上漠视经世致用,大谈心性义理。
明中叶以后,不少学者意识到这种空谈义理的弊端,企图通过复古之学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却走上了偏路,竟然开始以博杂相尚,疑经改经风气渐盛,利用名人效应制造了许多伪书来哗众取宠。
在这件事上最为疯狂的就是杨慎、丰坊等人。要论明代著述之丰富,杨慎绝对排行第一,著作有400多种,但是他很多著作都喜欢假托古人之名,以此炫耀。
二、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的出现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脱不了关系,总结起来,其产生的原因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世人尊古卑今、贵远贱近的心理
崇尚古人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风气,这对于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伪书的作者就是利用大众这种厚古薄今的心理,假借古人之名来提升自己著作、观点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比如道家喜欢借托老子之名,医术喜欢借托黄帝、神农之名,儒家则喜欢借托尧舜之名,这些都是托古自重的例子。
2.古代出版业不发达,造假空间大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书籍大多记载在兽骨、竹、帛等材料上,不仅成书困难而且难以保存。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也非常不便利,书籍难以流通到其他地方,其中的信息也就有了很大的隐蔽性,给后人造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3. 帝王以辑佚救亡,被有心人利用
由于各种原因,古代书籍散落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明朝开始,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书厄频发。为了古籍的完善和留存,帝王往往都会广开献书之路,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但是正是因为古籍散佚真伪难辨,就有一些人为了邀功取赏,专门伪造了一些古籍来充数。
4. 为赢得政治或学术之争,造伪书增加砝码
在政治斗争中,伪造古籍的现象也是不少,大多是为了打击对手或者提高自己家学渊源。比如丰坊,在家族失去政治地位之后,就开始拼命标榜自己的家族学术,伪造了近百卷经书假托于先父先祖之名,以示家族辉煌。因为学术之争伪造的古书更是不胜枚举,比如王肃为了和郑玄争胜,就假借孔子后人的名义创作了《孔子家语》等作品。
三、伪书的影响
后世对于古人的考据多从史实资料出发,而古籍就是一项重要的资料来源,伪书的存在就影响到了后人的研究,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材料之前先辨别古书的真伪。
当然,辨别古书的真伪并不就是说伪书就没有价值。有些书虽然是真的,但是其内容却是荒诞不经的,那这样的书也算不上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有些虽然是伪书,却生动反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学术发展等方面,那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比如假托周公旦的名义而作的《周髀算经》是一部专业的数学书籍,是后世数学的源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总得来说,明朝伪书泛滥主要是因为学术界尚古、好奇、求异之风盛行,为了博得眼球时常有人假托古人的名义取信于读者。这中间固然有部分伪书内容不足为信,但是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伪书大多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内容也具有可鉴之处,所以说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伪书。
发表评论